羊肉垫卷子是以羊肉、面卷、调味料为主要食材制作而成的属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地方特色小吃,发源于祁连山、焉支山一带,最早起源于甘肃省永昌县的羊羔肉垫面卷。
除了葱姜等调味品,甘肃河西地区特有的绵羊羔肉、菜子油、胡麻油和小麦粉都是上好的原材料。而且这种把面卷子直接下到肉汤里炖煮的主副食混搭的做法非常适合当地饮食特点,永昌羊肉垫卷子和山丹羊肉垫卷子中,以永昌羊肉垫卷子最为有名。
当初人们制作羊肉垫卷子时也许并没有想到日后它竟名声大噪,成为河西乃至甘肃有名的地方小吃。除金昌外,山丹马场周边的各县市如山丹、民乐、张掖等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羊肉垫卷子作为自己独特的地方特色小吃向外推介。
金昌羊肉垫卷子
羊羔肉垫卷子是河西地区几百年来风行的一种风味名吃,金昌的风味则更纯正地道。由于羊只主食北山咸草,羊羔肉质地细嫩,瘦而不柴,营养丰富,且无一丝膳味,堪称塞上佳肴。金昌羊羔肉垫卷子讲究用料,配方严格,工艺精良。制作时选择
1-2年龄羔羊现宰杀,经过独特的烹饪,在其肉汤中加入面卷同时加工,色正,味纯,香气四溢,鲜嫩可口,令人食而不忘。
山丹羊肉垫卷子
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因焉支山闻名天下,军马场大草原贯通古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这里的草场终年有祁连山雪水滋养,生长着驴驴蒿、珍珠草、沙葱、针茅及多种中草药,因此,山丹羊有着“百药之库”的美誉。山丹县拥有天然草原365万亩,每年的羊饲养量达到百万只以上,是全省的养羊强县。山丹历来就有养羊的传统,四千年前牧羊人的足迹已遍布祁连山山区的山丹大地。汉武帝时,战败的匈奴在失去这块风水宝地时就曾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山丹地属温热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光质好,土壤碱性高,生长的草含碱高,可中和羊肉的膻味。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山丹羊肉肉质细腻、味美,无膻味,营养丰富等独特风味。本地羊饮用的都是祁连山山区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并经过岩石层长期潜流,富含大量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的羊肉富含皂甙,肉质细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堪称羊肉系列美食中的佳品。山丹羊肉烹调方法多样,烧、烤、煮、焖、蒸皆宜,其中“羊肉垫卷子”、“手抓羊肉”、“黄焖羊肉”等一批风味独特的传统美食,更是享誉省内外。
可是羊肉垫卷子发明之初时却并没有这么风光,相反的倒是有许多无奈。
也许大家不知道,羊肉垫卷子的最初制作,其实肇始于每年冬春季的“杀羔”。为什么要杀羔呢?原来在每年冬春季羊群的繁殖季节,草原上都要诞生大量的小羊羔。通常这些羊羔并不能全部保留,因为草原面积毕竟有限,为了更好放牧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草场,人们就要根据草原载畜量的要求按计划按比例地宰杀一批小羊羔来维持草原牧场的平衡。这本来是一项迫不得已的无奈举措。那些被宰杀的小羊羔,一般比兔子也大不了多少,它们的皮被绷起来日后用来制作羊羔皮;而它们大量的肉,牧民们就用炖煮的方法发明了羊肉垫卷子,而且日后竟成为地方名吃。这也就是为什么羊肉垫卷子最好用羊羔肉的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