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黄牛是福建省东南沿海的地方优良牛种,中心产区为晋江、龙海、漳浦、南安、平和、同安、福清等县、市,分布于泉州、漳州、莆田及福州等市的20多个县。闽南黄牛体态结构良好,偏于役肉兼用型,体型紧凑,肌肉丰满。适应性强,耐热性能好,而且耐寒。
闽南牛产区年平均气温17~20℃,7~8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36~38℃,最低气温为6~8℃,年降水量为1300~1700毫米,无霜期340~350天。产区自然条件好,四季常青,土壤肥沃,牧草茂盛,终年可以放牧。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甘薯、大豆、豌豆及甘蔗等。尤其沿海各地盛产甘蔗和甘薯,农民常以甘蔗梢及甘薯蔓等农副产品喂牛,饲料资源丰富,有发展养牛的条件。
产区耕地复种指数高,对黄牛犁耕、榨糖、挽运等役力要求高,对于牛种的选育极为重视。这对闽南黄牛优良品种的形成和改良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据1990年末统计,总头数25万头,其中73%分布于福州至厦门公路两侧。漳州的市尾、漳浦的城关、南安的官桥等牛圩规模较大,对闽南黄牛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历史上闽南黄牛的流转规律为“生在闽南,养在惠安,用在莆仙,死在福州”。
成年公牛体重298.36±43.75公斤,体高118.67±4.02厘米,体斜长123.98±6.03厘米,胸围165.27±9.95厘米,管围16.78±0.7厘米;成年母牛体重245.09公斤,体高111.00±4.75厘米,体斜长118.53±6.53厘米,胸围153.20±6.48厘米,管围15.37±0.90厘米;成年阉牛体重318.3±36.1公斤,体高、体斜长、胸围等均比成年公牛大5厘米左右。丘陵地区的黄牛,体高和胸围比平原的略小。
闽南牛结构良好,发育匀称,体质紧凑,肌肉丰满,偏于役肉兼用型,头略长,眼微突,轮廓清晰。角形不一,公牛多呈八字形;母牛角短,略向前弯曲。胸宽深适中,背腰平直,尻部略斜,肌肉尚丰实。四肢略纤细,但关节明显结实。蹄叉紧,多呈木碗蹄。毛色以黄及褐色居多,其次为黑色,亦有少数棕红色。公牛毛色多为深褐色或黑色,阉割后渐变为黄色。除黑牛外,一般牛腹下及四肢内侧毛色略浅。眼圈、鼻镜、背线、尾帚及蹄壳为黑色。被毛细而富光泽,皮薄且有弹性。
闽南牛是我国东南沿海地方优良品种。其体型结构偏向于役肉兼用型。具有发育匀称、结构紧凑、体态优美、适应性强、耐热、挽力大、肌肉较丰满及肉质好等优良特性,主要缺点是体型偏小,且不一致,尻部略尖斜,公牛多有“草腹”现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