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诸老大粽子具有百余年历史,“诸老大”始创于1887年(光绪13年),是江南一带的传统名点,享誉海内外。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食,在魏晋之时,人们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已十分盛行。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筑就了湖州千年的历史和习俗,形成了湖州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 诸老大粽子的特色是,清香扑鼻、肉质鲜嫩,油光闪亮。有开胃、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诸老大粽子最出名的是洗沙甜粽和鲜肉咸粽。甜粽中特制的玫瑰洗沙,乌黑油亮,味甜而糯;咸粽精选腿肉切成条状分布全粽,首尾均有馅心,味鲜而香。这种粽子伏天存放一周不馊,冬季半月不变质。 诸老大粽子脍炙人口,主要赖其制作精细:一是选料特别认真。选用的糯米要"通变",经粒粒相似,颗颗饱满壮实。做洗沙用的赤豆,必用"大红袍",猪油用上好的肥猪板油。裹、咸粽选用上的腿肉,精肥分档切割。裹箬清香扑鼻的徽州伏箬。二是操作技术过硬。裹粽用力不松不紧,粽子四角密缝,外形挺括修长,打结美观,煮粽时火候恰到好处,猛火、平火拣洗淘净,外形焖火间隔使用。三是色、香、味俱全。色:甜粽米白糯软,里嵌乌黑发亮油晶晶的洗沙;咸粽呈酱黄色,肉质鲜嫩,油光闪亮。香:除原料本身混合香外,还夹有一种玫瑰香,主要是洗沙中渗入自制的玫瑰露。味:馅心和糯米都有科学配方,吃起来美味可口。四是讲究清洁卫生,采用多道消毒措施。如处理粽子做到三要三不,用具经常日光杀菌等。五是适合时令,品种多样化。 满清末年,在古城湖州的大街小巷上,无论白天黑夜,不管严寒酷署,经常有一个身材高大手挎提出桶的绍兴人,喊着清亮悠扬的调儿在叫卖:“火肉粽子……猪油夹沙粽子……”音来身至,粽香扑鼻。人们在饥肠辘辘的时候,特别在在寒冬的夜晚,吃几只糯香适口,沸势发烫的粽子,会格外感到舒服。久而久之,他和他的粽子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需要的部分,为江南古城增添了浓郁的乡地特色。他,就是“诸粽”的创始人诸老大。
诸老大原名诸光潮,小名景川,一八六五年生于绍兴城里一个贫苦家庭里,父亲原是锡箔店倌,早年亡故,留下他们弟兄三人,由母亲帮佣拉扯长大。一八七八年,诸光潮十四岁上,母亲患病瘫痪在床,生计日趋艰难,遂偕母离绍兴来到湖州投奔胞兄,寻觅生路。来到湖州后,经在“震远”(即今震远同)茶食店当师傅的胞兄保荐,入该店当学徒。两年后,他弃职卖粽。因生得身材高大,在挎桶叫卖时颇显眼,人们不知其姓甚名谁,就管他叫“老大”(大小儿的意思)。后来慢慢熟悉了,知道他姓诸,见了面就叫他“诸老大”表示亲昵。随着生意的逐渐扩大,粽子名声的日益提高,“诸老大”这个名称也就从绰号演变成了招牌。 当创始人诸老大还在挎桶叫卖的时候,每天穿街过巷,出入烟馆茶楼,其交易对象多属较富裕的中产阶段,对吃食一项非常内行,又善于品尝评议,左右舆论。如果诸老大粽子不能突出色、香、味、形的特色。必然会 被那批吃客所否定。再者,由于诸粽可以存放较长时间, 顾客就有可能将产品带往外地,馈赠亲友,使“诸老大”名声传播出去。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