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故乡吟(五十) 七律·咏濯缨泉(王府池)(新韵)

(2010-12-17 08:05:22)
标签:

文学

文化

诗歌

七律

山东

故乡吟

济南

非常道

(原创)

杂谈

分类: 山东故乡吟

http://s11/middle/6524b705h978fff55dc4a&690七律·咏濯缨泉(王府池)(新韵)" TITLE="山东故乡吟(五十) 七律·咏濯缨泉(王府池)(新韵)" />               图片来自网络    谢谢原作者

 

                  山东故乡吟(五十)

 

            七律·咏濯缨泉(王府池)(新韵)

 

            水冠濯缨寄寓深,但凭浮世论纷纭。

            夷齐况是绝周粟,巢许犹知洗耳尘。

            渔父难夺屈子志,孔丘尝使众孺吟。

            平池一亩流兴替,巧借清浊正吏心。

注释:

①、濯缨泉,济南古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王府池子街中段。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清代又因泉由王府划出称王府池。泉池长 30,宽19米,水自池底及西岸岩孔涌出,沿曲溪向北折向东流,穿民居,过石桥,至曲水亭,汇珍珠诸泉水,经百花洲入大明湖。

②、取名于《孟子离娄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之意命名。

③、夷齐,即伯夷和叔齐。伯夷和叔齐因推辞他父亲的权位而相继投奔到周追随文王,但不幸文王逝世了。当武王决定伐纣时,他们在武王出征的战马之前以君臣之义竭力劝阻,后来天下归周,他们拒绝食用周的粮食,隐居到了首阳山,采蕨而食。孟子称赞伯夷是圣之清者也,还颂扬说: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史记》列传的开篇就是讲述伯夷、叔齐的故事。

④、巢许,即巢父和许由。传说中两位久远的历史人物许由和巢父,是很好的朋友,他们都是为保持纯洁而逃避政治的尧时的隐士。巢父居住在山中,不谋求世俗的利益,年老之后,他在树上筑巢而安然地沉睡其上;许由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许由的清正和纯洁赢得了尧的高度信任,尧决定把帝位禅让给他,但许由毫不感谢地拒绝了尧的好意,逃遁到颖水之阳以免尧的规劝。他把这事告诉了他的朋友巢父,巢父并不同情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清白,许由用清水来洗拭自己的耳目(怅然不自得,乃过清泠之水,洗其耳,拭其目)。尧又要任命他为九州之长,但连听都不愿听的许由,又在颖水之滨清洗自己的耳朵。这时巢父正牵着一头小牛到这里饮水,他看到洗耳的许由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许由告诉他说: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对此,巢父作出了更为激烈的反应: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我犊口。为了不沾染许由洗耳所用之水,巢父牵着牛到上游去饮。

⑤、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

不要“深思高举”,自讨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于是,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和屈原的对话,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

⑥、《论语》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⑦、关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其意义有三:一是,不管是清水还是浊水,都可以用来洗去灰尘,只是用途不同罢了;二是,要懂得自制,如果是水清,就不要把脏足伸进来,使清水变浑。如果是浊水,就不要把帽缨放进去污染;三是,要懂得认识形势,从更高的层次上来理解这两句话。不能理解为,水清我也清,水浊我也可以浊。从而做出错误的行动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