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故乡吟(五十) 七律·咏濯缨泉(王府池)(新韵)

标签:
文学文化诗歌七律山东故乡吟济南非常道(原创)杂谈 |
分类: 山东故乡吟 |
http://s11/middle/6524b705h978fff55dc4a&690七律·咏濯缨泉(王府池)(新韵)" TITLE="山东故乡吟(五十)
注释:
①、濯缨泉,济南古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王府池子街中段。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清代又因泉由王府划出称王府池。泉池长 30米,宽19米,水自池底及西岸岩孔涌出,沿曲溪向北折向东流,穿民居,过石桥,至曲水亭,汇珍珠诸泉水,经百花洲入大明湖。
②、取名于《孟子离娄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之意命名。
③、夷齐,即伯夷和叔齐。伯夷和叔齐因推辞他父亲的权位而相继投奔到周追随文王,但不幸文王逝世了。当武王决定伐纣时,他们在武王出征的战马之前以君臣之义竭力劝阻,后来天下归周,他们拒绝食用周的粮食,隐居到了首阳山,采蕨而食。孟子称赞伯夷是“圣之清者也”,还颂扬说:“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史记》列传的开篇就是讲述伯夷、叔齐的故事。
④、巢许,即巢父和许由。传说中两位久远的历史人物许由和巢父,是很好的朋友,他们都是为保持纯洁而逃避政治的尧时的隐士。巢父居住在山中,不谋求世俗的利益,年老之后,他在树上筑巢而安然地沉睡其上;许由“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许由的清正和纯洁赢得了尧的高度信任,尧决定把帝位禅让给他,但许由毫不感谢地拒绝了尧的好意,逃遁到“颖水之阳”以免尧的规劝。他把这事告诉了他的朋友巢父,巢父并不同情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清白”,许由用清水来洗拭自己的耳目(“怅然不自得,乃过清泠之水,洗其耳,拭其目”)。尧又要任命他为九州之长,但连听都不愿听的许由,又在颖水之滨清洗自己的耳朵。这时巢父正牵着一头小牛到这里饮水,他看到洗耳的许由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许由告诉他说:“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对此,巢父作出了更为激烈的反应:“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我犊口。”为了不沾染许由洗耳所用之水,巢父牵着牛到上游去饮。
⑤、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
不要“深思高举”,自讨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于是,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和屈原的对话,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
⑥、《论语》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⑦、关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其意义有三:一是,不管是清水还是浊水,都可以用来洗去灰尘,只是用途不同罢了;二是,要懂得自制,如果是水清,就不要把脏足伸进来,使清水变浑。如果是浊水,就不要把帽缨放进去污染;三是,要懂得认识形势,从更高的层次上来理解这两句话。不能理解为,水清我也清,水浊我也可以浊。从而做出错误的行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