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岩山寺广济寺

标签:
随笔文化杂谈 |
分类: 游记 |
人是有执念的。盯着一个执念久了,影影绰绰能看到命运的影子。性格,执念,命运,路数。
说远了。
其实也不远。自打2018年那次,开着导航、问着老乡,两天围着五台转圈找不到岩山寺,岩山寺就成了我的执念。自那之后,再次策划的寻寺之旅不下4次,每次都不能成行,甚至与更宏大的事件、更广大的范围挂上了钩,虽然我知道根本构不成因果。在毫无因果的彼此之间架构出逻辑,好像是人的特异功能,或者特有功能。好还是不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所以,终于走上路了,终于开往导航指引的岩山寺了,心情之繁杂,毋庸赘言。又是靠近了繁峙,又是过了河,导航显示的终点越来越近。近寺情更怯,在田间超越了一辆奇怪的大巴,越过一堵疑似汉代长城的夯土墙,那份忐忑放佛在车内敲响了皮鼓。
但这次竟然是对了。还没有进山,过了河滩地不远,地势刚刚抬升,村北口严整的范氏宗祠,祠堂西南是在建的簇新宏大的土地山神庙,再南边就是岩山寺,正牌的准确的岩山寺。车刚停稳,那辆颠簸于田土之间的大轿车竟也停了过来。天佑。不但找准了地方,看来进寺也不成问题。
果然,一顺百顺,我们借着东风就凑进了山门。院内空空荡荡,一座水陆殿显得突兀、孤冷。
管不了这么多,从半开的殿门,已经看到一座精美的倒坐水月观音。忙从人群缝里挤进去。由于减柱,主佛像也不存,所以殿内倒显得空旷。残存的几座雕像,应该是宋代的,但是唐的影子不浅,和南禅寺、佛光寺现存塑像有几分相似。人群主要流连于东西两壁。壁上存大幅壁画,保存状况不一。西壁的更夺人眼球,大幅界画,工整细腻,很有震撼感;东壁更象是水陆,但是粉本与后世明代的差异非常大。象敦煌壁画一样,可能由于颜料含铅,千年之后,很多明艳的白已经氧化成黑色。待眼睛稍微适应殿内黑暗的环境,心情也平复一些,再细细观看这些壁画,就更加喜欢。西壁上,在工整的宫廷界画之内,糅杂在佛本生故事中,却是不同的人物,一个生活化的场景,情节、情绪、小计谋,都能揣测地出来。西壁南角,出了宫城,也有了街巷、市井,有了游方行脚,有了商贩店铺,有了男女老少,有了杂耍戏谑,无不细腻逼真。东壁,神佛面貌圆润柔软,安详甜美。东壁北角,飞虹塔更让我有他乡故知的偶遇之喜。院内文保的老人一直跟在游人旁边,骄傲,仔细,小心叮嘱我们不要拍照,不要久留。就从网上DOWN了两张图放在这里吧。
再回到庭院里,心已经平复下来,但还是觉得寂冷。院子里托碑的赑屃,造型倒是很独特,沧桑之外,略有喜感。
资料上介绍,岩山寺始建于北宋,扩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得益于现存的金代壁画,岩山寺于1982年入选第二批国保单位。画师王奎,习画于北宋,28岁逢靖康之变,被金军掳至北方,成为“御前承应”,以技侍金。岩山寺扩建时,他已经59岁,离开金庭来此作画。历时九年,他在这座水陆殿的两壁,画满了对故国的思念。所以这金代大殿的墙壁上,满是宋代衣冠的僧俗众生。画上的孩童、青壮、耄耋,哪个是他?哪个不是他?故国30年,异域30年,西风漫卷,他到底是想哭还是想笑?怎么想都有道理,怎么想,那笔下的人都是温暖的。
而我,一个5年的执念,也算就此释然。
出岩山寺,带他们一路看南禅寺、佛光寺。时隔5年,故地重游,感动还是依旧。
暮色将至,我们赶往广济寺。小城一路拥堵,我们停好车,已经过了开放时间。轻推,门却没有锁住。好,真好。门一开,里面一个中年男子,不待我们解释,就让我们赶快进,他问后院看门人还在不在。如果在,就让我们进去。好人!
好,真好。后院大姐喝住狗,给我们掏钥匙开门,简单介绍网红的经幢、元代的塑像和看不到的壁画。建筑的装饰也好,塑像也好。更好的是大姐一面盯着我们不许拍照,一面发给我们一些网上的图片,以方便我们欣赏。这样人性化的做法,我还是第一次遇到。为大姐打CALL.“天人利益”,说得真好。看来这里真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