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涞源
标签:
随笔文化杂谈 |
分类: 游记 |
过涞水向西,不远就到了太行山脚下。此处就是易县,作为燕下都,分隔着燕、赵两国。荆轲、渐离,悲风中高歌一曲,总觉得太子丹有点多余。但没有了这点多余,荆轲、渐离也不过是燕市狂徒,酒后唱些无人知晓的歌而已。人,不以成败论英雄。但首先,还是要狗成个英雄。
由易县而西,便要开始行入太行山。进山不远的一个窝,安放的一盆水,便是易水湖,湖的水源却是拒马河。既然上了山,当然就有万里长城。锁着此地的是紫荆关,越岭跨河,山河带砺;山间关前淌着的,正是那拒马河。缘河再西,不远的山间平阔处,便是涞源。 坐在太行群峰间的涞源,是太行、燕山、恒山交汇的所在,北望张家口,西看灵丘、五台,东下保定、天津;三泉在此涌现,汇成拒马河,和唐河一起穿县境而东,一路并流,最终流入渤海。大概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贸易的一个重要枢纽吧。说句闲话,拒马河曾称涞水,故有“涞源”“涞水”二县地名。
第一次到涞源还是1993年,彼时此地以“空中草原”、“清凉界”声震京城。但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却是午夜站台上一天的星斗,辣嗓穿肠的当地的高粱酒,飞臀碎腚的拖拉机后斗的钢板,结队成群的翻山越岭的蠕虫,冰凉刺骨的欢腾的山间溪水。当然也有好的:山阴处小花浓艳的凝紫,望不到边的山城街巷两边的布鞋、胶鞋摊位,朝露日晖中的她们和我们。再来,面子上的路和建筑长高了,背后的巷子却此通彼不通,巷子里的车也是你进我也进,这儿停那儿也停。乍到的我们当然感觉不便,此地的常客却泰然、为常。能形成自己规则的地方,就是好地方,就是有序的。眼界和心胸还是要开阔一点。学习能力要强,脑子要灵光,要学会入乡、入巷。规则与活跃度适配,才是好规则。
涞源二中是个巨大的所在,应该是非常好的学校吧。学校南门东侧,拾阶而上是泰山宫,宫院东南角就是兴文塔。资料上说这塔始建于唐,重修于明,05年修补,06年入国保名录。现塔高27米,实心、八角、五级。虽说是辽代的风格,但不同于涞水两座十三层密檐式塔,五级塔檐舒缓雍容,塔刹与塔身相比,显得高大修长,整座塔还带有一点唐风,看着很舒服。
塔北侧,就是泰山宫主殿——碧霞琳宫。建筑不大,但很有趣:砌上明造,看得出梁、柱的尺寸还是不小的,不应该是清晚期的建筑。东西两壁的壁画彩绘和殿中主次造像都是生活气息盈然。但山墙上残留的壁画,寥寥几笔,却是生动活泼,极为可爱。再看,大殿窗棂上贴的是暗八仙,也是颇费思量。
就这一进的院子,大概求文曲星常有灵验,今天仍香火旺盛。旁边的二中,近水楼台,一定是无敌的了。资料说塔下本有一佛庙一道观,今寺庙已不见踪迹,道观人声鼎沸,所以累得兴文塔作了八仙的陪护。一地有一地的规矩,管用就好。回看山门,虽不太高大,却是两层阁楼建筑,让我想起碛口的那些山门。穿过山门,站在高台之上,正好端视对面的七山。当年,很多年中,这都应该是一处风景绝佳的所在。
兜兜转转出了小巷,跨过广昌大街,正午的涞源安静了。一抬头,街道尽头就是阁院寺。和驴友们隐在路旁的房阴下,静候领导们离开,我们再求缘入室。缘分甚好,但也只能止于升堂。能入子路之境,去圣人不远。
未进庙门,建于辽代的文殊殿就先给了我一个当头棒喝——梁上彩绘龙和牡丹花的图案,生动形象,色彩古朴,实不多见。谢谢历代先祖不修之恩。
可惜不能入殿参观,可惜借缘人催我们离开不止。偷儿也似地匆匆看了,抱头窜走。心好像都留在了大殿门前,借着窗棂缝隙往里望啊,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