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郭美美,媒体该做些什么

(2011-06-23 17:44:36)
标签:

郭美美

红十字会

媒体

分类: 随心随想

近日,红十字商会郭美美事件引发了网民的大讨论。由于我在微博上关注的人基本是公益和媒体这两个圈子的,这两天屏幕上充满着郭美美及其涟漪。然而,只是在网民的推动下,真相的浮出有些进展。中国公益界的状况却越来越令人堪忧,不知道这件事带来的影响是好是坏。但我相信,如果媒体能做得更好一些,这件事会有蛮多积极作用的。媒体至少应该把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1. 深入调查,而不是只对网上呈现的状况进行描述。

 

除了土豆网有一个对郭美美的独家电话采访,现在看到的几篇报道和网民们的总结贴差不多,似乎没有更多信息量。

 

621日傍晚,最开始,看到一个媒体人在微博上放出疑问“郭美美是郭长江的女儿?”然后引来各种转发,转到最后,大家都把它当真相了。可是,去深入调查一下有这么难么?网民们不一定有那个时间和能力去调查。这时,面对渴求真相的群众,记者们有这个责任去想尽办法调查清楚。其实线索并不少。那些调查记者去哪里了,难道只有冲在危险前线充英雄的时候才有干劲吗?

 

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吧:如果其中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若以某家媒体记者的身份去调查,最后往往会被告诫不能发稿。所以还不如作为自媒体先叫唤几句。

 

 

2. 对机构进行监督,促进财务透明。

 

如今媒体报道都爱抓“新闻点”。郭美美事件中,她的身份——是谁的二奶或者私生女——就成了媒体喜爱的新闻点。不管有没有被证实,把网民们的种种猜测摆出来,制造一个话题的由头,拿着报纸的人们会继续看下去,看电视的人们绝对不会换台。她的外貌和身材,她的年龄和学历,都会成为观众热烈讨论的谈资。

 

媒体是不是应该把重心放对红十字会财务透明的质问上呢?尽管这个新闻点或许会让人感到枯燥。就算是完全透明的捐款和认捐明细,也会有人怀疑购置物品的真实价格,现在“发票”这玩意儿都不可信了。我们现在连普通的透明都没做到,何谈没有水分的透明。做慈善不一定就是完美的,给他们一些压力,终究会带来改变。

 

 

3. 协助公益机构做好危机公关,维护“公益”的形象。

 

此事件算是近几个月红十字会的第三次危机。之前引发广泛讨论的两件事:上海红基会的天价餐;红十字会小天使基金工作人员拒绝救治血液病儿童,导致病儿父亲持刀劫持该工作人员。而郭美美事件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恶劣,大多数网民都表示“不再给红十字会捐款”甚至“不再给公益组织捐款”。其他各公益机构躺着也中枪。

 

“不再捐款”,虽然说着很解气,但这样真的好吗?不排除有些人打着公益的名号牟取私利,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不去支持公益事业了。如果真的没有红十字会了,如果其他组织也得不到捐款了,会怎样呢?想做慈善的人直接捐钱给需要帮助的人吗?弊端似乎更多——得到救助的多少和传播能力的多少成正比,资源分配会非常不均衡,那些不会上网不知道怎样求助的人该怎么办,另外还会有些人利用大家爱心牟利(详见我上一篇博文)。

 

所以,希望媒体能安抚好愤怒的网民们的情绪,让大家的认识更全面。目前网络上出现的很多东西,比如一些似是而非、移花接木的照片,其实都是假的。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些谣言使本来就在气头上的网民更加不理智。如果要辟谣,就请专业地辟谣,不然会有一堆网民在下面喊着“不要侮辱我们的智商”。比如,若想说明郭长江真的没使用过新浪微博,当晚出现的那个疑似郭长江的帐号是别人瞎注册的,新浪微博应该出具技术上的证明:新浪微博的数据库里一定记载着那个ID名为“郭长江RC”微博的注册时间以及注册邮箱,在后台数据库里把这一条账户信息查找出来然后截图发布就可以了。

 

最好的结果不是被打倒,而是改进。

 

 

4. 趁着关注度来了,赶紧给大家扫盲。

 

这个事件引发的一系列讨论包括“公益人到底能不能过奢侈的生活”、“公益从业人员到底应不应该拿工资”、“公益机构的资金应该怎样分配”等,还有很多误解比如“做公益就不应该拿钱”、“在国内的公益组织都是和政府挂钩的”等。

 

网民要求善款善用,我相信大多数NGO都做到了这一点。网民们要求自己决定捐出去的钱的用途,不愿意让捐的钱成为公益从业者的“工资”。其实这一点大家也应该放心:很多NGO,都是理事会成员拿自己的钱给机构工作人员给发工资的,或者是国外基金会在捐助时就决定拿出其中百分之×给工作人员作工资。如此一来,确实是捐款人自己说了算的。

 

是的,做公益也拿工资,实在没什么可质疑。志愿者拿的是补助,工作人员拿的是工资。有些情况下,志愿者自己负担其中产生的开销,这都是志愿活动开始之前就有交代的。做公益,一开始就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到底是做志愿者还是全职工作人员。如果选择当志愿者,就不要苛求从中得到利益,也不应该矫情地叫苦。

 

我想说,大多数认真做公益的人,都舍不得用奢侈品、花那些冤枉钱。因为他们都见过贫苦人民的样子,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钱,若花在农村的孩子们身上,能让他们多吃好多顿。但这一点,每个人观念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不应该强求。

 

之前某篇博文里也说到,公益的圈子并没有完全打开。受到误解的时候,公益圈的人忍受着委屈,但也只是在圈内发发牢骚。状况好的时候,一群人就自high了。high到最后,老百姓们还是什么都不了解,一会儿把这群做公益的人当神仙来看,一会儿又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他们骂一顿。

 

现在这个时候,正是媒体对群众进行扫盲的最佳时机。我觉得报纸有必要在这时刊登例如类似“对公益职业认识的几大误区”、“通俗地说说中国公益机构运作模式”这样的文章。至少,要在报道之后扩展一段,普及一下相关知识。

 

 

另外,央视网的这篇评论写得不错。后面还普及了一下非营利组织的一些知识和现状,虽然调查还不够深入。

http://news.cntv.cn/special/uncommon/11/0623/index.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