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准备
第1条
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理解课程理念,把握课程目标,熟悉课程内容与实施建议。
第2条
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知识体系及整体结构,分析、了解课时教学内容在本册教科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3条
通过资料分析、学生座谈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年龄特征、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技术知识基础、设计和制作能力等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第4条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应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强调学生实践过程的体验,突出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注重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情感的培养,关注初步职业意识的形成。
第5条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第6条
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可采用“任务驱动”、“范例教学”、“技术探究”、“设计学习”、“项目学习”、“主题活动”等教学方法,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使用。
第7条
活动的设计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学生的活动形式有手工制作、模型装配、作品评价、产品推介;信息搜集、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讨论与辩论、见习与模拟;技术设计、技术试验、技术幻想、技术作品鉴赏等。
第8条
凡是要求学生动手制作的作品,教师必须亲历实践,先做一遍,估算制作的时间,检验工具、材料的实际使用情况,熟悉制作的全过程,找出制作中的技术要点、难点。
第9条
提倡教师自制教具,在课前做好作品范例,准备好相关的工具、材料和多媒体影像资料。需要学生自带的工具、材料应预先通知。提倡利用废旧材料。
第10条
根据器材特性制订安全操作规程。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操作应制定详细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
二、教学实施
第11条
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动脑、动手为主。
第12条
教师的讲解要精炼,准确使用技术语言,凸显与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技术要点和操作步骤。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主动探究。
第13条
教师的示范操作要规范,要扩大能见度、提高清晰度,将作品制作过程中操作动作的姿势、轨迹、频率、节奏等技术要点清晰地层示给学生看,并清楚地告诉学生,帮助学生突破技术难点、抓住技术要领。教师的示范可以用相应的视频、操作流程图等替代。
第14条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理安排学生的动手时间。学生的实践重在体验,避免过分的模仿操作和纯粹的技能训练。
第15条
在学生操作期间,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做到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指导。
第16条
充分利用“作品范例”,为学生技术操作提供探究的范本,降低学生技术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在制作作品时关注技术要点的掌握和合理运用。
第17条
教学中应逐步渗透技术设计方面内容,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将设计思想体现在作品中。
第18条
指导学生安全使用工具,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学习的安全。
第19条
学生操作完毕后应及时检查、清点器材,所有物品恢复原状,地面、台面保持整洁。
三、教学评价
第20条
评价的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关注学生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技术意识的形成,创造能力和良好劳动态度与习惯的培养等。
第21条
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作品展示、作品评定、撰写心得体会、日常观察、学期考核等多种形式。
第22条
对学生的操作要从正确性、速度、协调性等方面及时地进行评价,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要突出创新点和技术点。
第23条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其情意知行等方面予以全面的评价。
第24条
评价应注重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其对原有设计进行改进与创新。
四、课外活动
第25条
课外作业以布置任务为主,可采取准备材料、查找资料、调查、课外观察记录等多种形式。
第26条
倡导将劳动与技术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节假日活动等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劳动与技术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并帮助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小制作比赛等活动项目,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