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有效渗透与培养典型案例研究】之典型案例分析(李阳)
(2018-07-03 15:34:33)分类: 典型案例 |
模型思想在教学中的培养案例评述
——《常见的数量关系》课堂教学案例评述
汉阴县实验小学
〖案例背景〗
〖案例扫描〗
教学片断:
师:(课件出示例4)请大家默读题目,读完后同学们能解决题目中的问题吗?
生1:3个篮球的价钱是80×3=240(元)
生2:4千克鱼的价钱是10×4=40(元)
师:大家都同意他们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题目,这两道题的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都是求怎样的问题呢?
生1:都是求需要多少钱?
生2:都已知单价、数量,求总价。
师: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读题很认真,你们说到了单价、数量、
总价。我们结合题目里的条件来看看,在这里,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像这样,每件商品的价钱在数学上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单价。这里的“单”可以理解为?
生:每个,每件…
师:很好。买了3个,4千克,或者更多,都是买了多少,我们在价格问题里叫做数量。把买东西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师:谁能说说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中的单价,数量,总价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生:每个篮球80元,每千克鱼10元都表示单价,买了3个,买了4千克都表示数量,需要多少钱都表示总价。
师:你对题目的理解很透彻。通过对单价、数量、总价以及算式的理解,那你们能否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生1:单价×数量=总价
生2:单价×数量=总价
生3:总价÷数量=单价
生4: ……
〖案例评析〗
对学生来说,解决这两个问题很容易,不具有任何挑战性,所以当学生已经解决出了这两个问题时,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保持孩子学习数学所带来的成功喜悦感,同时教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题中的量分别代表单价、数量、总价,而是抛给了学生一个问题,去寻找题中已知信息的相同点,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将问题数学化,让学生继续观察、比较、发现,找到相同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逐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进一步体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核心素养,同时为后面进一步探究“路程、速度、时间”的建模过程做好铺垫。
〖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