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散户为什么不赚钱
最近网络很火的是一个叫做解套哥的解套日记,他称自己从2008初开始炒股之后,从没有赚过钱,每次都是一买就被套住,然后就想办法解套,然后卖掉。不少网友在回帖中称,自己和“解套哥”一样,大盘上涨不赚钱,大盘一跌就肯定亏。
为什么解套哥在股市中屡战屡败呢?或许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A股本身就是一个无底洞的资产化粪池,你永远都不知道还有多少烂帐要在这里化成金子,就像你永远不知道美国的次贷证券化之后,何时爆发危机一样。
我们先看一下一些资料吧:本轮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上市融资起于2007年,当年9月,中国神华募资660亿元,建设银行募资571亿元;10月,中国石油募资668亿元;11月中国中铁募资224.4亿元;12月,中国太保募资300亿元……四个月A股融资总额高达5341亿元。可见,即便是股指跌到低谷,政府做大资本市场的目标依然坚定,一旦去年股市稳定,融资再融资层出不穷。有这么多砸盘子的,这么多漏洞在漏水,股市化粪池的水再多,也不够这样漏得,大量的资产转给上市公司,很多公司从此便踏上了圈钱之路,从业绩很差一下子变得很好,膨胀的身躯来自于打鸡血式的输血。结果,股市暴跌到1600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散户不亏损,基民不亏损,还有其他的结果吗?
从2009年A股市场重启IPO到今年8月底,证券市场融资总额9931亿元,月均募集资金的额度达到了703亿元,比股指涨到6000点高峰时的2007年的融资峰值655.5亿元还高。截至2010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都已经披露融资计划,总计7000亿元的再融资需求已经完成的额度近半,剩余的3500亿元集中在A 股市场的融资额度为2000亿元,但不会采用公开增发的方式,转而基本采取通过定向增发和发行债券的方式解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市场采取绞杀热钱的办法来消灭热钱,其实对我们的上市公司的竞争力是一个极大削弱,我们的上市公司能够轻松圈钱和炒作获利,就没有动力去发展实业了。
我们去看看泡沫前的日本企业都干了哪些事情。从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来看,不同于大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和货币市场,其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在泡沫经济的1987—1990年期间中小企业的净增融资规模比1983—1986年间增长了1.96倍,而其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长了1.98倍)。
在泡沫经济时期,家庭部门的行为同样发生很大的变化。在1987—1990期间其金融负债规模比1983—1986年间有了大幅的增加,增长了1.3倍,金融负债同金融资产和住宅投资总和之比增长了12.2%。同时家庭部门的金融资产投资和住宅投资分别比1983—1986年间增长了57%和46%,增速较泡沫经济前有较大增长。
这些增加的信贷资金都到了哪里去了?从资金运用来看,中小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向不动产和土地投资规模和增幅都很大。。在泡沫膨胀的1987—1990年其土地投资和不动产等投资比1983—1986年分别增长了1.72倍和1.35倍,两者合计占总净运营资金的比重超过60%,比1983—1986年高出14.4%。土地、不动产等投资一设备投资这个指标可以看出1987—1990年间比1983—1986年间高出18.3%,这说明中小企业这期间的经营行为主要不是在实体经济而是在进行资产投机。可见在泡沫经济时期,中小企业对土地和房地产进行了疯狂的投机投资或投机,是推动地价等房地产资产价格膨胀的重要力量。
也就是说,日元升值之后,日元标价的资产升值了,人人都爱日元资产,没有人去搞实业了,信贷资金炒股票,炒地皮。而大公司圈了钱之后也是干这样的事情,就这样,日本制造衰落了。同样,美国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美国有美元优势,所以制造业空心化,偏爱金融业,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所以,任由信贷资金炒作本币资产,是扼杀本国经济的隐性毒药,一旦发作起来,治都不好治,美国现在一些人都在批评美联储的两次坏得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他们走向了日本式衰落的道路。其实,不在于量化宽松,而是在于信贷监管,还是出在信贷监管上,这次和上次危机不同,下一个危机更多表现在债务监管不严格导致的债务膨胀危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