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高考作文考前训练:读懂作文题

2022-06-29 14:02:37

2022上海高考作文考前训练:读懂作文题

原创 林默诚 上海高中作文与阅读

 2022-06-23 17:20 

发表于上海

解读方法】

1、从形式上分析

我们阅读语段往往关注它所表达的内容,而忽视它的形式。实际上,语言的形式有着丰富的意义,我们先从形式上对作文题作一解读。

作文题就是一篇小阅读,因它字数少,语言精练,字字皆有含义,我们要像阅读诗歌一样,对每个字都要细细品味,对一些典型的字词要进行身份确认。参考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我们可以在结构上把它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原材料,二是写作指向,三是基本要求。

如2022年的春考作文,“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缩写读物是原著的浓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这是原材料,它不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如果没有它,作文题仍然是完整的,它只是起到铺展写作思路的作用。

人们倾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这是写作指向,是本次写作关键,如果把这句话理解错了,那么可能会偏题;如果忽视了这句话,也可能会偏题。

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这是基本要求,算是公式化的要求,每一个作文题都有着这样的要求。

1)关于原材料我们要注意几点:

一是原材料似乎可有可无,它决定不了作文的主旨,所以我们在第一阶段确定作文题的立意时,不要对原材料太多关注,更不能在此花太多时间。无论原材料多么复杂,语段多么长,都不要太介意。在确定立意前,只要对它一扫而过。

【全国甲卷】作文题: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有三段话组成,第一段话是原材料,讲了题写大观园的三个题名过程。作文题公布后,有老师批评这个作文题太长,难度太大,绕来绕去,不知道说什么。我们认为这样理解作文题中的原材料,是不正确的。原材料再长,也不要在此花太多的时间琢磨。因为原材料的用意,已经在第二段划线句中表明,此句才是写作指向,本次作文旨在阐述“移用、化用、独创”三者之间的关系,按照这个指向解读原材料,实施写作。

二是在确定写作主旨后,原材料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它就被用来落实主旨,细化主旨,确立文章的分论点以及文章结构。原材料是对写作指向的铺垫,也是对写作指向的解读,旨在降低写作难度。如果不把它的价值发挥出来,就增加了写作难度,也容易把文章写偏掉。

如: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缩写读物是原著的浓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这三句话,是从“自然风景、艺术作品、历史文化”三个角度给出“浓缩”的范畴,省略号还让我们想到“红楼梦电视剧”“新闻周刊”等等形式对名著、一周新闻等的内容进行“浓缩”,抓住原材料就可以把写作思路铺展开来,也能把思想推向深处。

2)关于写作指向,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紧抓住写作指向的句子。写作指向是对原材料的概括,它是本次作文题的灵魂。说它是概括,不如说它锁定着本次写作方向。有的时候,写作指向不完全是概括,而是一种人为的强行规定。如“人们倾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原材料只说了“浓缩”的范畴,却没有提到“精华”两字,“精华”两字是强行加上去的。

再如,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划线句子为写作指向,如果没有这句话,我们从原材料中概括提取写作方向,根本不可得出“如何去认识事物”,这句话是强行地给出本次写作方向,从内容上来看,几乎与原材料没有太大的联系。

二是写作指向的句子,在语段中是个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会以不同形式出现,有时是概括、升华句,如“人们倾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有时是强行限制句,如“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有时是个问句,趋动写作任务,如“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通过疑问,强行启动写作任务;有时材料本身为写作指向,如“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阳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这些句子锁定着写作话题,至于“有人说”,“也有人说”,“不尽如此”,无论讨论的方向是什么,都得围绕着这个话题来谈。

三是写作指向的句子多是判断句。“浓缩的就是精华”,“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等等,这些都是判断句。判断句由概念组成,但概念不能成为知识,判断才能算是知识。判断是在表达一种态度,表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人理性思维的结果。知识反映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才有讨论的价值,概念只是人给对象赋予名称,还不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如果只是说“浓缩”、“精华”等一些概念,没有表明一个事理,没有完整的意义,只会让人不知所云。如果一个人忽然说“苹果”,听者不知他在讲什么意思;如果他指着一个苹果说“苹果”,听者明白他的意思,因为语境中隐含着一个判断:这是苹果。

有些老师,从概念角度,从作文题中找一元概念、二元概念,三元概念,这样分析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理解作文实质。概念是组成事理的材料,而不是事理本身。作文题呈现一个事理,让写作者对这个事理进行分析,并有层次地对此进行推论,以表明自己对此事理的认同或不认同,从而考察写作者的思想水准以及思辨能力。

既然是判断,就存在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情况,有时在写作指向中直接表明肯定、否定,或是两面性,如“这是否意味着”,“有人说,……;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有时隐含着肯定、否定,或是两面性,如,“人们倾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看”,虽然给的是肯定判断,但是语句在期待着写作者能从反面立论或辩证立论。

四是要留意写作指向中所给关键词的多层含义,以及写作指向与原材料的内在联系。如“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如何”,暗指着解决方法,包含着多层次的方案。“如何”的内容,不能凭空想象,而是从原材料中进行概括,并能以原材料为基础进行拓展。

3)关于基本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体会到语句的带入感,“你怎样的思考”“你怎么看”“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等等,这些语句强行把写作者带入进来,参与到这个话题的讨论中。当然,这是每个作文题都要有的,让考生不得不写作。

二是把握住“这”“对此”等指示代词所指对象,有时作文题中有“对此”一词,有时没有,有与没有意义是不一样的。当写作指向是一种情况,后面用“对此”;当写作指向是一正一反两种情况,一般不出现“对此”“对这个问题”等词句。

三是留意基本要求的暗示性的词语,如“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意蕴丰富”暗示着这句话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意蕴,写作者尽管充分挖掘,也需要对此意蕴进行挖掘。

2、从内容上分析

上海高考作文结构清楚,表意明确,语段简练,用语朴实,从社会现象与日常生活中挑拣一个质朴的事理,如“浓缩的就是精华”,“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这些句子较为平实,道理似乎在我们生活中常被我们说起。这些道理也可用典雅的书面语或哲理性的语言来表达,如“知行合一”,“存在与时间”,在写作中需要用这些哲理来阐述,而上海高考题取用通俗的话语,旨在把事理表达清楚,不在阅读作文题上给写作者设置障碍。

上海高考作文的特点还在于把话语权交给写作者,先提供原材料,再对原材料进行收束,把话题限制在一个事理上,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写作者。以“你怎么看”“谈谈你的想法”等句子把话语交出来,让写作者参与讨论中来,鼓励并期待写作者谈出自己的看法。而且,在原话题的基础上,给写作者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谈出独特的见解。所提供的贴近生活的事理,并不高大上,也不抽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特别是作文题提供的事理都是关于人、自然、世界、文化的普遍性问题,超越阶级意识,不需要写作者来表决心,树理想,喊口号,说一些不着边际的空话、套话。写作者只要有理,有据,严密的论证,立论正确,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如“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阐述对未来预测的意义;“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阐述行为与动机的关系;“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阐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阐述人怎样认识事物的认识论;“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谈人的主观能动性;“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谈事物与时间的关系;“浓缩的就是精华”谈艺术创作与本源事物的关系。

这些事理虽然简单、普遍,但没有一定的哲理积累和理性思维的训练,很难把握这些事理的要义,也很难透彻地论述。

这些年作文题都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这是上海高考作文最大的特色。辩证法伟大之处在于不承认宗教式权威,否定绝对的理念,绝对真理的存在,否认圣贤的绝对完美;强调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无完人,事无完事;相信长短相较,美丑相邻,祸福相依的道理。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上海作文题一直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引导写作者,希望写作者能从此角度来看待社会、理解生活。

“浓缩的就是精华”这个理,不是绝对的用之四海皆准的,它有着片面性,有好多东西经过浓缩后,却失去了它原先的价值,如青少版读物,再如防疫政策需要细化,而一些地方政府却对此进行简化,采取一刀切措施,浓缩在此就是危害。

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很有思辨性,有些事物经历时间越长,价值就越高,如古董;有些事物,讲究时效性,长时间后就失去了意义,如社会新闻,时尚服装。

写作者在写作时,要在写作指向的句子中抓住关键词,确立一个事理,然后把思维引向其中关键词的对立面。如“浓缩的就是精华”,从“精华”想到“糟粕”。最为重要是从确立的事理中,引申出一个它的反面判断。如“浓缩的就是精华”,必须想到“浓缩的未必是精华”的命题。如“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自然也会想到“你怎么做,并不能使你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命题。在正面判断与反面判断基础上,确立一个合题,形成“正、反、合”的辩证法思维模型。如可以这样合题,“你怎么做”,有真诚与善良的动机,就能表现一个人的本质;而动机不良,“怎么做”并不能表现一个的本质。也可以不考虑动机,“怎么做”只要能合乎他人的利益,或合乎法规,就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本质。

写好高考作文需要积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并能用此来理解社会、生活。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