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班子的吉祥物——“喜神”
(2015-11-22 07:42:55)感悟京剧之二十八
你还记得宋丹丹和黄宏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吗,那里面有个叫“吐鲁番”的孩子,是个塑料娃娃。在京剧舞台上,这个“娃娃”用行话说叫“喜神”、“彩娃子”或“大师哥”。你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据说,它还是过去戏班子里的吉祥物,被尊为“戏神”。戏班子将其供于后台显著位置以便于礼拜。“喜神”一般都为硬木雕刻,经数遍刷油,以便于保存。一个戏班只能供其一尊。“喜神”在京剧中经常出现,如《四郎探母》、《长坂坡》、《跨江劫斗》
喜神有三种不同说法,一说旧时戏班以演出堂会戏为谋生主路,而堂会多因生日、满月等喜庆事而办,大多跟小孩有关,故戏班对小孩子特别尊敬,名之为喜神。第二种说法是学戏愚笨的人,如果能梦到有一个小孩子来教戏,就往往能茅塞顿开,悟性大涨,于是尊崇小孩为喜神。第三种说法,则是比较有些悲剧性的,传说唐明皇的太子,突然在梨园的大衣箱上死去,后被封为大师哥,成了喜神。就因为这个传说,为表示对大师哥的尊重,各戏班的最大徒弟,皆称大师兄,不称大师哥,就是因为避免与其同名。而且大衣箱是不可以随便坐的,因为那是神位,
与华美的京剧头饰、服饰相比,“喜神”表情呆板,色彩单调。对于这个“彩娃子喜神”,如今的京剧院团完全没有必要墨守陈规,应当根据剧情需要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参照芭比娃娃似的制作工艺和材质重新包装,适当加以美化,真正让“喜神”喜形于色、展现活力。京剧不仅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随着电视、电影的参与,近景、特写越来越多,改造旧“喜神”,使之与时俱进,很有必要。
前不久,在央视戏曲频道看了《四郎探母》,铁镜公主怀中“阿哥”,选用了类似玩具娃娃的新道具,我看效果不错。
灯谜荐赏:笑逐颜开是二郎(京剧名词)喜神
拼命谄媚长兄(京剧名词)大阿哥 胡安义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