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2018-01-18 09:58:14)分类: 读书笔记 |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由得为李老师的教育行为所感动,他在努力实践着自己的追求,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践行着一个教育者的爱心之旅。面对实践中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他在读书、思考和尝试中找到了解决之道。
在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中,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教育者对自己的教育活动目标的理解,不是成绩单、分数或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李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始终是围绕人的教育来开展自己的活动。从教之初,他也是凭着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始了自己的探索,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工作,在向大教育家学习的过程中,他坚持不懈地追随自己的精神偶像,坚持写教育日记,坚持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渐渐成为一个自觉思考和实践自己教育理想的人---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成长之路和应有的品格,看到了教育者爱的力量。
在对待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上,李老师坚持用心灵赢得心灵,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在对后进生的评价上,不以分数论英雄。“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在他和顽童的交流中,他能走进学生的生活,深入了解孩子成长的经历和生活的环境,认识到这些后进的孩子其实是一个精神和情感的双重孤独者,缺乏亲情之爱、生活在集体舆论的对立面,成绩太差使他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谁来满足它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精神需要和感情期盼?李老师对这些后进生的情感需求和能够感同身受并怀着教育者的同情与怜爱之心,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偏爱。对这样的学生,他为他们提出的成长目标---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给学生感情的倾斜,创造机会给学生发挥特长,获得尊严,让集体的目光关注孩子„终于能使后进的孩子站起来做人,抬起头来走路。
前一篇:《我的教育心》读后感
后一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