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2022-06-01 18:26:01)
标签:
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 |
小说以少爷科波菲尔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曲曲弯弯直达河边,尽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这是关于狄更斯工作地点的描述文字,可以窥见当时19世纪中期英国伦敦不过是一个类似河边小镇这样的地方,虽然当时被称为城市。文字十分真实的记录了伦敦生活的真实场景。
课文节选部分展现的是科波菲尔进入房东米考伯先生家所亲眼目及的债务人破产纠纷的小说故事。
“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头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很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这是主人公科波菲尔见到房东米考伯先生的第一印象。穿着虽破旧,但依然注意讲究,这是一位面临着巨额债务困扰的生意人。即便如此,米考伯先生仍十分细心的关照这位小租客,由于担心年轻的科波菲尔因为城市路复杂而找不到自己家房子地点,“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米考伯先生曾经是一位海军军官,现在给各行各业的商家跑街招揽生意,类似于中间人。由于家里欠债,米考伯先生的家中“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这是主人公科波菲尔到房东家见到的房主家的第一印象。与后来的“悄悄拿了六只茶匙、两只盐匙和一对糖匙,分几次亲自送去当铺当钱”相互印证,米考伯先生一家正面临破产的边缘,家中因变卖财产而家徒四壁。租房给科波菲尔也是为了减轻一家人的经济负担。
主人公科波菲尔亲眼目睹米考伯先生因被债权人追债,被捕并关进了赛德克的高等法院监狱。在会见时,米考伯先生郑重地劝告“我”,要拿他的这种结局引以为戒。他要“我”千万记住,“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磅,花掉十九磅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是要他花掉二十磅一先令,那就惨了。”
这是十分现身说法的教育,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消费观念的抨击。只是让人很纳闷的是,时至今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推销提前消费金融的电话,很多是赤裸裸的劝人高额借款提前消费的,如此推销,难不成是资本主义的传销方式?太让人惊异了。
再后来米考伯太太决定也搬进监狱去住了,因为这时候米考伯先生搞到了一个单独的房间。不知道是不是米考伯在监狱里活动的结果还是金钱开路获得这种特殊,抑或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监狱里,这本身就是一种常态。科波菲尔也就告别租住的米考伯先生家。当然故事结果还是不错的“米考伯太太告诉我,她娘家的人认定,米考伯先生可以援用破产债务人法,请求释放,她指望再过六个星期,他就可以获得自由。”
小说的故事并不是很惊险,平述一位因欠债最后濒临破产的一家人的故事。小说似乎在警示人们,不要轻易去负债,尤其是签借条时要谨慎。时至今日,这些内容仍有劝诫意义。难怪狄更斯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杰出的小说家。
作为一位律师,我到时看到了一个看似新鲜其实蛮古老的一个法律制度,《个人破产法》,今天个别省份在试用所谓个人破产法,究竟是历史的倒退?还是在返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