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记忆——外曾祖自述
(2022-10-25 16:46:07)
标签:
历史情感 |
焦景尧(清河焦石佛村人,38年入党,曾任战委会宣传部长、战委会主任,40年任南宫县长,建国后曾任桐柏二专署专员、武汉工业部副部长、武汉市人大副主任)
1937年7月,我在省会保定六中高中班毕业,去北京打算考清华大学或交通大学,时正遇“七·七”卢沟桥事变,到处一片混乱,求学不成。途经天津回家时,被日军扣住,经过打骂审讯,没有查出可疑之处,最后获释。随吕正操部队行至冀中深州尧阳、到九月初才辗转回到家乡清河县。
回家后,在清河开展党的活动的王发武同志便找到我家(我和发武是山东省会临清十一中的同学1932年曾因闹学潮,分别被开除学籍),尔后,不断见面接触,不久就在谢炉参加了刘铁之、王发武、宁心力等同志组织的学生抗日救国会。年底,八路军纵队来到南宫,到清河的时间是春节以后。参与组织战委会,1938年3月在老城里城隍庙正式宣布成立并正式通知我到战委2会工作。7月间在老城里城隍庙我由王发武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战委会成立时,主任是黄子言同志,下设六个部,组织部长王一臣兼武装部长,组织部副部长闫怀祥同志,宣传部长是我,副部长杨振云同志,还有除奸部、动员部、总务部等。抗日政府成立后,黄子言同志调县抗日政府任秘书,由我正式接任战委会主任,住址就由老城里搬到谢炉东街,这时总务部长是李焕亭,武装部长康瑞生,除奸部长郭之汉同志,宣传队长杜立锋,肖寒同志、郭之泉同志都是宣传队的队员。在谢炉战委会还搞了个约六七十人的武装。这一时期县委负责领导战委会工作的是县委民运部长闫怀祥同志,到1939年10月,我任县委民运部长兼战委会主任,实际上这时战委会在逐渐消弱,到1939年底或1940年初就取消了,我任县委民运部长一直到1940年秋。
关于战委会的工作及其作用。战委会是在抗日政府成立之前,抗日民众救国会建立之后成立的,当时妇救会、青救会、农会都没有成立,他们的工作范围就都包括在这个战委会里,所以战委会是个工作范围广泛,具有半政权性质的公开的抗日组织,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动和组织群众,动员一切抗日力量进行抗日斗争;收粮筹款筹军鞋,组织训练农民抗日自卫队武装,购枪、买马、招兵,动员参军参战;发布告示,开展减租减息和除奸反霸。总之,战委会在抗战初期的作用是很大的。
由于战委会是个公开的抗战组织,加之我们一系列的抗日活动,打击了敌人,引起了敌人对我们的仇视。1939年秋,日寇便烧了县长宁心力同志和我两家的房子,想以此恐吓我们,但我们没有被敌人所吓倒,相反激起了我们更高的抗日热情来积极为党工作。
1940年9月,组织上调我离开清河,到南宫任县长,清河县以后的抗日活动就不太了解了,但当时的形势和环境是大同小异的。1942年形势严重时,我在南宫曾写过一首诗:“住在炮楼下,夜观路上灯,行军必过路,天天跑敌情”。这就是当时斗争形势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胜利。
原载:【清河党史办】抗战初期的战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