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同逛北京——石佛村摩崖造像

标签:
大大小小18尊明代佛像佛像雕刻得很精美石上雕凿佛龛佛像或佛经故事 |
分类: 山环水绕北京 |
石佛村摩崖造像
在门头沟区永定镇辖村,戒台寺旁边,村有一条由青石铺成的蜿蜒曲折的古道,是为人们进香走的,据说,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到戒台寺进香时,走的就是这条古道,当地人称之为御道。古道旁的一处几十米高的崖壁上,雕刻着大大小小18尊明代佛像。虽然年代久远,有的已经风化,但可以看出佛像雕刻得很精美。

石佛村为北京市门头沟永定镇辖村,明代成村,毗邻戒台寺,是一座因摩崖造像群的佛像而得名的小村庄。村落至今还留昔日人们进香的古道,这条由青石铺成的蜿蜒曲折的古道,见证了石佛村古老而沧桑的历史。

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到戒台寺进香时,走的就是这条古道,当地人称之为御道。昔日这条通往戒台寺和潭柘寺的古香道,不知有多少香客虔诚地走过。

在村东古道旁的一处几十米高的崖壁上,高低错落雕刻着大大小小18尊佛像,有观音菩萨、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罗汉等。摩崖造像群的佛像雕刻精湛,造型各异。据说,此处是永庆庵旧址。

造像是古人于石上雕凿佛龛、佛像或佛经故事,一般还附刻有造像题刻。

造像之风,自北朝至唐代最盛。佛教造像随着时代和社会变迁而发展,形态各异的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像艺术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元、明、清时期,佛像艺术进一步贴近生活。

摩崖造像题刻文字到目前发现有5条,保存最为清晰的是6号龛摩崖造像“阿弥陀佛”像,圆龛两侧刻有“京都清塔寺比丘成玉造”记录着佛像雕刻人的来历,意思是说京城清塔寺的一个比丘,他的法号叫成玉,就是这位成玉和尚修建了这个佛龛。据《门头沟文物志》进一步考证,“清塔寺”系明朝天顺初年郭真在元代大永福寺的废墟上重建,经明英宗朱祁镇敕封寺名为“清塔寺”。

石佛村的佛龛分为圆形、半圆形、拱顶长方型和葫芦形。

在众多的佛像群里,还有一龛一佛二菩萨的造像。

除了在崖下面有一尊真人高的无头石佛立像外,其余的均为坐像。据村中老人说,2004年村民在摩崖石刻脚下挖出一座古石桥,同时出土了这尊无头石佛像。

在此之前佛头曾被本村的村民宋长福在地下挖出来,后经文物专家鉴定这尊佛头是石佛雕像群下面站立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的头像。这尊佛头已经上交给了门头沟区的文物部门保存。


永定镇石佛村摩崖造像群是北京惟一一处大规模摩崖造像群。在石佛村北的山崖上共雕有佛龛18处,1981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发现的摩崖造像位于石佛村村南,距造像群约200米。洞宽两米,高1.6米,进深3米。洞穴左侧的山石上刻有“神仙洞”三个字,右侧的巨石上雕刻有一块摩崖碑。
摩崖碑高约1米,碑心刻有“井泉龙王通海之神位”字样,两边还刻着一些人名。因年久风蚀,字迹已经不清,从落款上依稀可以辨出“大明嘉靖十二年”等字。此碑旁边的一块菱形山石上刻有1米见方的“佛”字。


该遗迹位于京西名刹戒台寺下,距今已有460多年历史,它的发现进一步明确了石佛村摩崖造像群的雕刻年代,对研究该地区明代佛教的发展意义很大。

石佛村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古道旁边的一处摩崖佛像群。从现存的十多尊佛像看,有释迦牟尼,有菩萨、罗汉等,包括浮雕和立佛两种,造型和雕刻手法上各不相同。

摩崖佛像的开凿与戒台寺明代重修有密切联系。寺庙重修时需雇用一批工匠前去造佛像,相传为了检验匠人们的手艺,这块崖壁就成了一个临时“考场”,让他们在此练手,以确保进寺造佛的质量。

石佛村为北京市门头沟永定镇辖村,明代成村,毗邻戒台寺,是一座因摩崖造像群的佛像而得名的小村庄。村落至今还留昔日人们进香的古道,这条由青石铺成的蜿蜒曲折的古道,见证了石佛村古老而沧桑的历史。

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到戒台寺进香时,走的就是这条古道,当地人称之为御道。昔日这条通往戒台寺和潭柘寺的古香道,不知有多少香客虔诚地走过。

在村东古道旁的一处几十米高的崖壁上,高低错落雕刻着大大小小18尊佛像,有观音菩萨、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罗汉等。摩崖造像群的佛像雕刻精湛,造型各异。据说,此处是永庆庵旧址。

造像是古人于石上雕凿佛龛、佛像或佛经故事,一般还附刻有造像题刻。

造像之风,自北朝至唐代最盛。佛教造像随着时代和社会变迁而发展,形态各异的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像艺术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元、明、清时期,佛像艺术进一步贴近生活。

摩崖造像题刻文字到目前发现有5条,保存最为清晰的是6号龛摩崖造像“阿弥陀佛”像,圆龛两侧刻有“京都清塔寺比丘成玉造”记录着佛像雕刻人的来历,意思是说京城清塔寺的一个比丘,他的法号叫成玉,就是这位成玉和尚修建了这个佛龛。据《门头沟文物志》进一步考证,“清塔寺”系明朝天顺初年郭真在元代大永福寺的废墟上重建,经明英宗朱祁镇敕封寺名为“清塔寺”。

石佛村的佛龛分为圆形、半圆形、拱顶长方型和葫芦形。

在众多的佛像群里,还有一龛一佛二菩萨的造像。

除了在崖下面有一尊真人高的无头石佛立像外,其余的均为坐像。据村中老人说,2004年村民在摩崖石刻脚下挖出一座古石桥,同时出土了这尊无头石佛像。

在此之前佛头曾被本村的村民宋长福在地下挖出来,后经文物专家鉴定这尊佛头是石佛雕像群下面站立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的头像。这尊佛头已经上交给了门头沟区的文物部门保存。

《门头沟文物志》认为6号龛摩崖造像系清塔寺比丘成玉在明天顺年间(1457年至1466年)开凿。此外,《门头沟文物志》还根据7号龛和8号龛之间的隔梁上的残缺不全的题刻“嘉靖八年十二月”等考证,表明造像群是两次雕凿完成的,石佛村摩崖造像群从明代天顺年间始凿至嘉靖八年(1529年)完成。

永定镇石佛村摩崖造像群是北京惟一一处大规模摩崖造像群。在石佛村北的山崖上共雕有佛龛18处,1981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发现的摩崖造像位于石佛村村南,距造像群约200米。洞宽两米,高1.6米,进深3米。洞穴左侧的山石上刻有“神仙洞”三个字,右侧的巨石上雕刻有一块摩崖碑。

摩崖碑高约1米,碑心刻有“井泉龙王通海之神位”字样,两边还刻着一些人名。因年久风蚀,字迹已经不清,从落款上依稀可以辨出“大明嘉靖十二年”等字。此碑旁边的一块菱形山石上刻有1米见方的“佛”字。


该遗迹位于京西名刹戒台寺下,距今已有460多年历史,它的发现进一步明确了石佛村摩崖造像群的雕刻年代,对研究该地区明代佛教的发展意义很大。

石佛村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古道旁边的一处摩崖佛像群。从现存的十多尊佛像看,有释迦牟尼,有菩萨、罗汉等,包括浮雕和立佛两种,造型和雕刻手法上各不相同。

摩崖佛像的开凿与戒台寺明代重修有密切联系。寺庙重修时需雇用一批工匠前去造佛像,相传为了检验匠人们的手艺,这块崖壁就成了一个临时“考场”,让他们在此练手,以确保进寺造佛的质量。
前一篇:和我一同逛北京——芦潭古道
后一篇:和我一同逛北京——香山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