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同逛北京——动物园 老鹰

标签:
白尾海雕草原雕兀鹫秃鹫金雕 |
分类: 山环水绕北京 |
提起老鹰,大概无人不晓,因为无论在城镇郊区还是乡村山野,几乎处处可见它们的踪迹。老鹰一般指鹰属的各种鸟类。视觉敏锐,能在高空飞翔时看到地面上的猎物。由于鹰眼的视网膜的黄斑处有2个中央凹,不仅比一般动物多1个,而且中央凹的感光细胞每平方毫米多达100万个,而人眼仅约有15万个。上喙尖锐弯曲,下喙较短。4趾具有锐利的钩爪,适于抓捕猎物。性情凶猛,肉食性,以鸟、鼠和其它小型动物为食。有些种类喜食尸体,如秃鹫。两翼发达,善于飞翔,一般多在昼间活动。多栖息山林或平原地带,如苍鹰、雀鹰俗称鹞子、鸢俗称老鹰等。北京动物园内鹰的类别很多,雕鸮、猎隼、秃鹫、兀鹫、金雕、白尾海雕、草原雕等都属于鹰类。
金雕俗称洁白雕,体较大,全身为黑褐色,体色为雕类与鹰类中最发黑的一种。成鸟头颈部金黄色。幼鸟尾羽基部以及翅膀飞羽的基部为白色,成长后白色部分消失。飞翔时翼长而宽,尾端稍圆形。
金雕栖于山地,常高踞山崖巅顶或飞翔于高空中。性凶猛,喜食野兔、雉、鹑以至大形哺乳动物幼麝等。巢营于高山悬岩上或峭壁的树上,迁徙时在我国东北常能见到。
金雕素以勇猛威武著称。古代巴比伦王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以金雕作为王权的象征。在我国忽必烈时代,强悍的蒙古猎人盛行驯养金雕捕狼。
金雕幼鸟驯养作猎鹰,时至今日,金雕还成了科学家的助手,金雕被驯养后用于捕捉狼崽,对深入研究狼的生态习性起过不小的作用。当然,在放飞前要套住它们的利爪,不至于把狼崽抓死。
金雕并非金色的雕,尽管它源于希腊语的名字直译是金色的鹰。这里提到的金色,可能是就它头和颈后羽毛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的金属光泽而言,因为它全身的羽毛呈栗褐色,跟金色相距甚远。
金雕体长近1m,体重4kg左右,是雕中最大的一种,它们的腿除脚趾外全被羽毛覆盖,看上去确实仪表堂堂。
金雕俗称为鹫雕、金鹫、黑翅雕、洁白雕等,是一种性情最凶猛,体态最雄伟的猛禽。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古代巴比伦王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以金雕作为王权的象征。
秃鹫又名黑秃鹫,座山雕,狗头鹫,栖息于山林裸岩、荒原等多种生境。独居,偶结小群,日行性,视觉敏锐,善飞翔,留鸟。主要以大型动物腐尸为食,偶尔猎捕中小型动物。
秃鹫主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为食,在进餐之前,总是先将尸体的腹部啄破撕开,然后将光秃秃的头部伸进腹腔中,把内脏吃得干干净净。它也常在开阔而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窥视动物尸体,偶尔主动攻击中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甚至袭击家畜。
秃鹫白天活动常在高空悠闲地翱翔和滑翔,有时也进行低空飞行。翱翔和沿翔时两翅平伸,初级飞羽散开呈指状,翼端微向下垂。休息时多站于突出的岩石上,电线杆上或者树顶的枯枝上。不善于鸣叫。
秃鹫又叫秃鹰、座山雕,泛指一类以食腐肉为生的大型猛禽。秃鹫栖息范围较广,在海拔2000~5000多米的高山、草原均有分布,栖息于高山裸岩上,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与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冬季偶尔也到山脚平原地区的村庄、牧场、草地以及荒漠和半荒漠地区。
秃鹫吃的大多是哺乳动物的尸体。哺乳动物在平原或草地上休息时,通常都聚集在一起。秃鹫掌握这一规律以后,就特别注意孤零零地躺在地上的动物。一旦发现目标,它便仔细观察对方的动静。
兀鹫头被黄白色毛状羽和绒羽;头侧、颏、喉为毛状羽,短而稀疏;颈细而裸露,基部具明显而宽阔的灰白色长翎羽,有淡褐色轴纹。翅和尾黑褐色。
兀鹫成鸟两性羽色相似。头被黄白色毛状羽和绒羽;头侧、颏、喉为毛状羽,短而稀疏;颈细而裸露,基部具明显而宽阔的灰白色长翎羽,有淡褐色轴纹。翅和尾黑褐色。下体淡黄褐色,具淡色纵纹。嘴形高大而侧扁,先端弯曲。嘴灰绿色或铅灰色。脚暗绿灰色。额和头顶有淡黄色绒状羽,颏下有一小簇黑羽,形长如须。
兀鹫主要以腐肉和尸体为食,一般不攻击活的动物。它的视觉和嗅觉都很敏锐,常在高空翱翔盘旋寻找地面上的尸体,也常通过嗅觉闻到腐肉的气味而向尸体集中,有时为了争抢食物而相互攻击。在食物贫乏和极其饥饿的情况下,有时也吃蛙、蜥蜴、鸟类、小型兽类和大的甲虫和蝗虫。
兀鹫由于较少捕食活的动物,它的脚爪大多退化,只能起到支持身体和撕裂身体的作用,但可以更为方便地在地面上奔跑和跳动。为了从一些很大、很结实的食草动物或食肉动物的尸体上去拖出沉重的内脏,将肌肉一块块地撕下来吃掉,使它的嘴变得异常强大。由于取食尸体的需要,兀鹫它的头部和颈部的羽毛变成了短短的绒羽,或者干脆裸露无羽,这样可以很方便地将头部伸进动物死尸的腹腔之内,而不会污染羽毛和造成阻碍。
兀鹫颈部的基部生长的一圈较长的羽毛则构成领襟,象人用餐时使用的的餐巾一样,起到防止弄污身上羽毛的作用。由于体形较大,翅膀大分宽阔,非常适合于在长时间、远距离的翱翔飞行中节省体力,对于寻找难以得到的动物尸体十分有利。为了争抢食物,它总是伸直头部,张开翅膀,将肩部的羽毛竖立起来,不停地向前跳动着,作着恐吓的动作。
兀鹫栖息于干燥而严寒的高山。1~4月份繁殖,多筑巢在悬崖边缘上,旧巢多修复后继续使用。每窝产卵1枚,白色,一般无斑点。常翱翔于6000米高空、长时间在空中寻找动物尸体或动物病残体,发现后落地撕食。它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能和它比高的还有大天鹅,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以上,否则就可能会撞在陡峭的冰崖上丧生。
白尾海雕又叫白尾雕、芝麻雕、黄嘴雕等,是大型猛禽,体羽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的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部、颈部的羽色较淡,为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它的尾羽也呈楔形,但均为纯白色,与其他海雕不同,并因此得名。
白尾海雕白天活动,主要以鱼类为食,也捕食各种鸟类以及中小型哺乳动物,有时也吃腐肉和动物尸体。在冬季食物缺乏时,偶尔也攻击家禽和家畜。
白尾海雕的食物很多,有鱼类、鸟类和腐肉,有时它们亦会捕猎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很多鸟类只吃腐肉维生,有时去抢水獭和其他鸟类的食物,而白尾海雕亦是一个很强的猎手。有些白尾海雕会跟金鷹争夺野兔,因为它们两者都会吃捕食这些动物。
白尾海雕尾较短,呈楔状,颜色为纯白色。尾下覆羽淡棕色,具褐色斑。翅下覆羽和腋羽暗褐色。虹膜黄色,嘴和蜡膜为黄色,跗
和趾黄色,爪黑色。
草原雕又名草原鹰,大花雕,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带的荒原草地。日行性。主要食物有兔、黄鼠、鼠兔、跳鼠、田鼠,此外还有貂类。
草原雕由于年龄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体色变化较大,从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尾上覆羽为棕白色,尾羽为黑褐色,具有不明显的淡色横斑和淡色端斑。
草原雕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东部,非洲,亚洲中部,印度,缅甸,越南等地,中国仅有东亚亚种,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但各地都比较罕见,在黑龙江、新疆、青海为夏候鸟,在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西、宁夏、甘肃为旅鸟,浙江、海南、贵州、四川为冬候鸟。
草原雕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带的荒原草地。白天活动,或长时间地栖息于电线杆上、孤立的树上和地面上,或翱翔于草原和荒地上空。主要以黄鼠、跳鼠、沙土鼠、鼠兔、旱獭、野兔、沙蜥、草蜥、蛇和鸟类等小型脊推动物和昆虫为食,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和腐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