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同游览五台山——狮子窝文殊洞

标签:
佛教典故人文轶事大护国文殊寺老母殿的脚下文殊洞万佛琉璃塔 |
分类: 晋善晋美山西 |
狮子窝寺亦名大护国文殊寺,始建於明万历十四年(一五八六年),为僧智光等五十三人建的十方净土院。可惜寺院已毁,仅存佛塔一座。塔在中台西南,距台怀镇十公里。狮子窝,传说文殊菩萨的家。琉璃塔,五台山第二高塔,隋唐时修建。
相传,很久以前文殊菩萨从离隔万里的印度佛国乘狮东来,行至五台山竹林岭上,仙狮驻足不前,且吼声不断,恰似雷鸣,文殊菩萨乃大智圣者,顿悟到,我佛弘法喻狮子吼,看来此处必是弘法之地。遂点一道场,念其仙狮缘起,起名“狮子窝。”
万佛宝塔是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的代表性建筑,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新皇帝登基年龄甚小,其母李娘娘,整日为国事担忧,恐江山有变,为祈愿国泰民安,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忽一日,娘娘似来到一处,周围有五座大山,近前有一对绿色狮子,狮子后有一宝塔,巍巍而立,千万诸佛绕塔而坐,佛光万道,祥云缭绕,一片祥和之象,娘娘欢喜非常,从梦中醒来。
文殊寺,俗称狮子窝。“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清乾隆二十六年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辁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历史上,随着佛教的传播,帝王的崇建,高僧的懿行,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名气越传越远,地位越来越高,寺庙建筑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五台山,清泉碧池,满山镶嵌,历史上誉为有灵气者二十余处。其中跃鱼石窟,位在山崖,径有尺许。每年清明节前后,窟中有鱼随流水拥挤而出,甚至于破身暴鳃,五六月后方止。鱼大者过斤,小尾数两,多为鲤鱼和鲫鱼,味道特美。清人张绅描述其为“不许鹰鹤渡,谁知鲸鲤来。冲风疑破壁,激水自生雷”。
五台山,佛洞妙石,得名者三十余处。其中牛心石,状如牛肝。传说牛魔王归依佛教,修成正果。其妻罗刹女情丝难断,追赶到此。牛魔王剖腹自杀,以明心迹。后化作此石,刮削石粉食后可疗心疾。清代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丛臣竞请凿取。康熙皇帝御笔“岁月”二字,意谓石头虽大,岁月无情,任意凿取,必然毁了名胜。
五台山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当汉明帝派使臣从天竺国引入佛教之后,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便香火缭绕,梵音不断,以至于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高宗等都曾驾临五台山,至于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扎礼五台山者,更是从北魏到清朝从未间断过。
五台山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国家级名胜区区之一,景区内层峦叠嶂,山岳交错,势若龙蟠虎踞;奇峰怪石,峭崖秀洞,清泉碧池,滴水涓流随处可见。
五台山,五峰环绕,名寺古刹,金顶白塔,晨钟暮鼓,铎铃梵音,名僧如云,秀木苍翠,楼台仙阁,一派人间天堂的五台山佛国风光,以及民间广为流颂“五台归来不看庙”的传说,无不以其神秘而丰富的佛事活动,令中外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竭诚拜谒,留恋忘返……
五台山与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圣地。
五台山,素有“华北屋脊”之称,由东、西、南、北、中五个曲折连绵,状若平台的峰顶组成,格外壮美。
五台山这五个巍巍台顶有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或五顶山,又因五个台顶均在海拔三千公尺左右,气候严寒,“岁秋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因而又称为清凉山或清凉五台山。
五台山的历史文物多以寺庙建筑的形式存在,主要内容以木质结构和砖石结构的建筑为主,包括殿堂楼阁,古塔经幢,以及附属于这些建筑物里的雕塑、绘画、碑记、匾额等,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都有,有的甚至可上溯到北魏时期。
五台山其自然风光也颇具特色,全山植物品种多达六百余种,其中优质牧草四百余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开花植物二百余种。在众多的花草中,药用植物也达百余种,尤以台参、黄芪、黄芩、大黄等药材为上乘,远销国外。甚至连唐代武则天探家回并时,曾闻佛地花香,还专门差人移植了多种花草栽植于御花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