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同游览五台山——善财洞

标签:
顺治出家善财童子台上圣迹弥勒殿宗喀巴大师 |
分类: 晋善晋美山西 |
登黛螺顶的山路有两条,一条沿北端的山脊而上,一条沿南端的山脊而上,两条山路从山脚下分开,到山顶寺前交汇,如括弧形。北端的山路略缓而斜,南端的山路基本是直上直下。从南端山路上黛螺顶,在山脚下先经过善财洞。善财洞昔为五台山十大皇庙之一,依山建寺于悬崖绝壁之上,山间溪流清泉、古松苍翠。善财洞分上下两院。上院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岩洞内曾掘出文殊、弥勒、善财童子铜像三尊,系唐代遗物。善财洞寺内除了有“观音洞”和“善财洞”两处代表性圣地外,还存有康熙年间始建的大雄宝殿、文殊殿、华严三圣殿等多处宝刹。古寺瑞象、浑然天成,历代高僧多于此处静修,清代顺治皇帝出家悟道后曾在此修行十八年,在弥勒殿墙壁上,题有顺治皇帝出家五台山的一首没有标点的归山词。是一定要去看看哟。
善财洞分上下两院。上院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岩洞内曾掘出文殊、弥勒、善财童子铜像三尊,系唐代遗物。寺因以名。下院建于清嘉庆年间。善财洞现存建筑以下院为主,前有上下各三间的楼阁式建筑,中有前接抱厦的大殿,后有面阔五间左右前三出廊的大殿。

中轴线楼殿的两侧,配以厢房,布局显得平整。上院地势陡窄,岩壁上砌数丈高的院台基,上筑红围墙,象是黛螺顶的一条裙带。

仁立观望,俯仰之间,风景迥异。菩萨顶、塔院诸寺,红墙碧瓦,翘檐飞甍,辉煌壮丽。黛螺顶翠色参天,白云轻抚,溢光流彩。

善财童子受文殊菩萨教化後,曾历访观音菩萨并善财童子像,就是取材於善财历访名师时拜谒观音菩萨的故事。


善财童子系佛教谱系中的菩萨之一。《华严经》记载,福城县有五百童子,其一名“善财”,善财童子本来很凶残,後受文殊菩萨教化而成佛,是佛教用来宣扬“即身成佛”的例证。

古寺瑞象、浑然天成,历代高僧多于此处静修,清代顺治皇帝出家悟道后曾在此修行十八年,并在弥勒殿墙壁上留有归山词一首:

天下丛林饭似山,衣钵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
朕乃大帝河山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悔恨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去紫袈裟。
吾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承认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疏九河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将,南北山头卧土泥。
来时欢喜去时悲,空在人间走一回。
不如不来也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每日清闲自己知,红尘之事远相离。
口中吃的清和味,身上长披百衲衣。
十八年来不自由,征南战北几时休。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栖。
莫当出家容易得,只缘累代种根基。
我今撒手归山去,管甚千秋与万代。

弥勒殿,面宽五间,单檐硬山顶,卷棚抱厦结构,前檐柱头雕刻盘龙,木雕精细,为文物精品。殿内主供弥勒佛,高2米。弥勒佛的左右是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绿度佛母、韻音天女。前面是宗喀巴大师和善财童子。殿两侧是韦驮菩萨,密迹金刚。

上院处在悬崖绝壁上地势险峻,居高临下别有洞天。就在上院的悬崖上有石洞称“善财洞”,当地僧众认为这是善财童子修炼养性之地,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台上圣迹”。

上善财洞主要是为弘传“善财童子”法像而建,民间流传“善财童子”由于前世广修福德,待出生人间时金光满堂,地下滚滚涌出七珍百宝,所以得名“善财”,历代被尊为财富的守护神。

善财童子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萌发四方参习之愿,先到南方胜乐园拜问智者功德云,又到海门国拜问智者海云,依次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最终在普贤菩萨的开示下成就了菩萨行愿。

观音菩萨是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二十七位老师。后人多认为善财童子是观音菩萨的肋侍,其实他是一位得佛道的大圣人、大菩萨。佛经中称为“菩萨童子”,将后可补佛位。由此足可以说明“善财童子”的果位之尊。

善财洞是传说中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系黄庙,建于清朝。背倚黛螺顶,面临清水河,景色非常优美。



上院建有主供善财童子的大殿,殿左侧有岩洞,即为掘出善财等三尊铜像的原址。仁立观望,俯仰之间,风景迥异。菩萨顶、塔院诸寺,红墙碧瓦,翘檐飞甍,辉煌壮丽;黛螺顶翠色参天,白云轻抚,溢光流彩。

顺治出家与否,仍然是一个谜。但顺治一向好佛,宫中奉有木降、玉琳二禅师,印章有“尘隐道人”、“痴道人”等称号。他对木降曾说:“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旋庵相待。”他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临宣布他去世前几天,他还叫最宠信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削发为僧,因此一些人认为顺治出家之因是与孝惠皇后不合,所以宠爱的董鄂妃一死,他就以此为借口皈依了净土。据说清圣祖康熙亲政后,曾经以进香为借口,多次到五台山看望顺治,希望顺治能回到宫中,但是顺治不为所动。康熙帝有诗哀悼:“又到清凉境,岩卷复垂。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膏语随芳节,寒霜惜大时。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语气十分悲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