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15)长廊 (之一)

标签:
云轩万寿山f87长廊乾隆皇帝 |
分类: 山环水绕北京 |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邀月门面阔三间,是一座级别较高的垂花门。和园内其他垂花门相比,显得既高大又宽敞,由于它的两侧分别与游廊和砖墙相连,所以它的屋顶不用悬山,而是采用歇山灰瓦卷棚式样,显得灵活多变,气派不凡。
邀月门是长廊的入口,与慈禧太后居住的乐寿堂近在咫尺。当年慈禧太后若想到排云殿一带游览,款款数步,就能进入邀月门,沿长廊而去。如果遇到雨雪等天气变化,还可从乐寿堂内的游廊经过邀月门步入长廊之中,丝毫不会受到雨雪的影响,而且还能使游兴倍增,享受平日难得一见的美景。
邀月门还同时具有装饰与屏障的作用。它是万寿山前宫廷居住区与风景游览的过渡和衔接点,门前用游廊、垣墙、房屋将游客的视野封闭在四周狭小的空间之内,在由邀月门进入长廊后,顿觉气象万千,景色为之一变。长廊内一幅幅精美的彩画和昆明湖开阔的景观次第映入眼帘。
养云轩在长廊开始处的北面,有一个葫芦形状的小水池,池上横跨一座单孔石桥。
桥的北面,高高的台基上建有一所坐北朝南、上下两进的院落。上层院落为正殿养云轩,面阔五间。两侧各接三间耳房,东西对称建有三间配殿,东配殿名随香。
养云轩是颐和园内唯一一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它的院门是仿照十八世纪的西洋建筑修造的,与当时外国进贡给清廷的一些钟表的外形非常相似,当年的设计者与工匠都把它称作钟式门。
1860年英法侵略者放火焚烧清漪园时,养云轩侥幸逃过了那场空前的浩劫。光绪时期重修养云轩,其建筑的尺寸及外形基本保持了乾隆时期的风貌,只有外檐装修的图案式样发生了一些较小的变化。
留佳亭在长廊中间自东向西依次建造了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亭,四亭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但因各亭的建筑位置及周围的环境各异,所以每座亭子的景观内容与观赏角度也各有千秋。
乾隆皇帝题《留佳亭》曰:“是亭曰留佳,盖因纳赏起。”乾隆皇帝希望眼前看到的景物能够长存天地间,亲笔题写了留佳亭匾。
1860年长廊被英法侵略者烧毁,绝大部分游廊都被烧成焦土,只剩下留佳亭等面目全非的十余间游廊得以幸存。星移斗转,当年瓦砾一片、满目荒凉的凄惨景象早已不复存在了,但我们仍能从长廊两侧被烧裂的树干上,清楚地看到一百多年前的那场罪恶之火,留给颐和园、留给我们民族的创伤!
对鸥舫是一座面阔三间的歇山建筑,前面有码头,是帝后游览昆明湖时上下船的地方。乾隆皇帝之所以称它为舫,是因为它“依波与舫同,对鸥以名之。”对鸥舫南对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北接曲折起伏的长廊,与长廊西部的鱼藻轩隔湖飞睇,互为对景,在长廊的景区划分和布局结构中共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们延伸、拓展了长廊有限的景观空间,为昆明湖北岸平缓低矮的轮廓线注入了起伏跳跃、富有动感的活力。同时,又向游客提供了两处近览天光水影,远眺西山诸胜的极佳场所。
无尽意轩位于长廊北侧的荷池旁,与湖畔的对鸥舫长廊相建在一条南北轴线上。这是一所四合院式的建筑,它的院门作成垂花门的形式,门两边的院墙中对称装点着造型各异的什锦灯窗。院内东西对称建有三间配殿,中间正殿面阔五间,檐下匾曰:无尽意轩。无尽意轩与承德避暑山庄的“有真意轩”名称不同,意思一样,都是意境无穷,没有止境的意思。
无尽意轩是万寿山前重要的景点建筑,乾隆皇帝曾在此挥毫泼墨,前后共创作了25首以无尽意轩为题的御制诗。无尽意轩明间有宫廷画家张宗苍所画的“吴山十六景”屏风。张宗苍是江苏苏州人,清朝著名的山水画家。1750年乾隆皇帝南巡时,张宗苍曾以《吴中十六景》进呈,乾隆皇帝阅后非常喜爱。回到北京后,乾隆皇帝命工匠将绘画改制成屏风,陈设在无尽意轩中。除此之外,轩内的一切家具书画等陈设物品也都相当儒雅和名贵。
寄澜亭是长廊中的第二座观景亭。“寄澜”就是寄情感于波澜之间。若湖未结冰,可小坐亭中向湖面凝望,欣赏昆明湖的美妙景色。亭檐下悬挂的寄澜亭匾额,已非乾隆御笔,说明此亭是慈禧太后重新建造的,细看匾上印章的款识亦换成了“慈禧太后御笔之宝”。寄澜亭内还悬有“烟霞天成”、“夕云凝紫”两块钤有慈禧太后御笔之宝的匾额。其内容皆以亭内所见到的最佳景象为题,信手拈来,言简意赅。
长廊延至寄澜亭处,路面不仅有了起伏的变化,游廊的走向也由此亭南折。而游廊的北面经过养云轩、无尽意轩等土山、树木的有意屏掩,至寄澜亭后,忽觉眼界洞开,云天豁然。巍峨高耸的佛香阁框景于亭内,故亭北匾书:“华阁缘云”。
介寿堂位于排云殿宫墙东壁,是一座南北两进的四合院建筑,两侧院墙对称点缀什锦灯窗。前院正房是一座前后岀廊的五间穿堂,两山各有耳房,院内东西还建有三间配房,
院内还保存有乾隆时期的一棵人字连理古柏。后院的建筑形式与前院的大体相同。
介寿堂在清漪园时期名慈福楼,是面南五间,上下两层的楼房,楼后还建造了三间后照殿。慈福楼内下层供大土菩萨三尊并各乘怪兽,楼上供镌胎毗卢佛一尊。1860年慈福楼被英法侵略者夷为平地。光绪时期重建并命名为“介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