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2010-12-06 21:46:16)
标签:

颐和园

宋体

f87

仁寿殿

东宫门

分类: 山环水绕北京

 如果只说公园,颐和园是首屈一指的。一年四季景色不同,哪个季节都有赏心悦目的景观。尽管来过数次,但每次都显得匆匆忙忙。这里可看的太多了,处处是美不胜收的景致,还有很多历史故事,当然还蕴藏着咱们的文化、民风民俗......今天我们就从颐和园的九个宫门开始游览。东宫门是一座五间歇山卷棚式拱门。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东宫门台阶较高,台阶正中镶嵌着一块雕刻精美的云龙石,是20世纪30年代从圆明园移来的。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宫门屋檐下,悬挂有“颐和园”三字的金字九龙木匾。据史料记载,当年皇室曾广召天下著名书法高手书写“颐和园”一匾。虽然木匾落款为“光绪御笔之宝”。但是,笔力遒劲,间架厚重的榜书作品,到底出自哪位高人之手也未可知。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涵虚牌楼距东宫门约300米远。为三间四柱七楼式,是清朝保存至今最大的一座过街牌楼。楼上斗拱及枋梁间雕饰龙凤板并沥粉贴金,中间镶嵌石额一块,东曰“涵虚”,西曰“罨秀”,均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从涵虚牌楼前行要到东宫门之前,游人首先会看到一面全部用砖石砌成的影壁,它是清漪园时期的遗物,起到遮掩视线的作用。影壁的东边现在是公交停车场。再往前来才能看见东宫门外南北两侧的朝房。原来是军机大臣恭奉圣旨,等候上朝,处理日常文件的地方。现在是东宫门外的售票厅和售货厅。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进得东宫门里,中间御道两侧,排列种植了许多侧柏,庄严肃穆,与仁寿殿上听政的气氛道相协调。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有的侧柏树干缺少完整的树皮,留下烧过的痕迹,这就是1860年英法侵略者放火焚烧建筑时留下的痕迹。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穿过有装饰作用的一座牌楼式的院门,仁寿门。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首先看见的是寿星石及铜麒麟。映入眼前才是仁寿殿。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祥瑞动物。民间有“麒麟送子”,“麒麟送宝”的传说。它是龙头,鹿角,狮尾,牛蹄,浑身鳞甲。这尊麒麟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是非常珍贵的文物。它是1937年从圆明园废墟移来的,原有一对,另一只被英法联军抢走,至今仍下落不明。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寿星石这块高大的太湖石形状如一个拱手作揖的老寿星,作为屏风装点在仁寿殿院内,据说是光绪时期从如今北京大学“勺园”内移过来的。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在清漪园时名为勤政殿,被英法联军烧毁后重建,改名为仁寿殿。取《论语·雍也篇》中“智者乐,仁者寿”的意思。仁寿殿坐东朝西,面阔七楹,四周建有檐廊。它的台基很高而且空旷,前面有月台,上面陈列着铜鼎,铜龙,铜凤,铜缸,铜香炉等物。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铜香炉铸造于乾隆年间。顶盖为双层圆亭筒瓦式样,下部采用青铜鼎的造型。它三足鼎立,腹部铸满云纹,中间铸有“大清乾隆年造”六字。做燃香之用。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清代宫苑中多安置铜缸,里面盛满水,是防火救灾用的。在缸底汉白玉垫底中有一个手可拉动的石门。在冬季天冷时,拉开石门,放入木炭慢慢燃烧,水就不会结冰了。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仁寿殿月台上南北各有一只铜龙,铜凤,作为装点庭院的陈设,可以燃香,并且有“龙凤呈祥”的寓意。铜凤的铜座上有“光绪年制”,“天地一家春”的印记。“天地一家春”原是慈禧太后过去在圆明园居住的地方,为纪念她得宠于咸丰皇帝的往事,在她垂帘听政后铸造的铜陈设上全都铸上了“天地一家春”的字样,并铭刻在“光绪年制”的印记之上,显示了她尊贵不可动摇的地位。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仁寿殿内宝座后有一座玻璃屏风,镜面上装饰着226个不同撰写字形的书法“寿”字。是专为慈禧太后定制的寿礼。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新建宫门——清漪园时期,昆明湖东、南、西三面不设园墙,园外自然的田园风光与园内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到了清朝晚期,为了安全,慈禧太后决定用高大的园墙将颐和园围住。这种行为客观上对慈禧太后的安全起到了作用,但园内恢弘壮丽的山水楼台以及西山绵延葱茏的峰峦也同时被关在那封闭的园墙之中。1891年,为了方便帝后等出入颐和园,在东面园墙的中部新建了这座规格较小的宫门。宫门东西朝向,歇山卷棚,面阔三间,中间开门。门内御路的两旁按照宫门的规制新建了四座间数不等的朝房,是王公大臣在此恭候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来园时临时休息的地方。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舒云牌楼是一座四柱三楼式的冲天木牌楼。1891年和新建宫门同时建造,与新建宫门建在同一条轴线上,起着点缀环境和烘托气氛的作用,并能分隔园林的空间精深,使有限的地域得到有节奏,有层次的过度。游客入门后,前方的山色湖光被高高的堤岸所遮掩,只有通过牌楼中间的视线方能观看到南湖岛松柏掩映着的楼阁,眺望到更远处玲珑清秀的玉泉宝塔。它好比一幅巨大的画框,将南湖岛,玉泉宝塔有机地镶嵌在牌楼中间,不经意处,尽显微妙匠心。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1750年建造东堤的同时,为防止湖水对堤岸的常年冲刷,在文昌阁以南,湖水容易漫溢的位置建造了东堤上唯一的一座泄水闸口——二龙闸。水闸由前闸后桥两部分组成,位于湖堤岸边砌成八字形分水式暗洞并安设水闸,当闸板提起后,湖水导入两孔石桥下面流向园外,因水闸有两道出水孔,所以人们便形象地将其称为“二龙闸”。如遇湖水泛涨影响堤岸的安全时,闸门可以开闸放水,而平时还可以调节水位的高低,灌溉园外的稻田。另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二龙闸流出的湖水与圆明园,畅春园等园囿相通,可谓一举三得。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游船码头——出了新建宫门,面对着水面宽阔,烟波浩渺的昆明湖,游客想乘龙舟或者画舫游览颐和园昆明湖,此地的游船码头提供了方便。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八方门在新建宫门南侧不远的地方,虽然高大,但也是方便灵活的随墙门。方便园户,杂役等出入园林和运送物料使用。进入八方门首先看见的一个高大的廓如亭,十七孔桥及铜牛,再往北一点,在昆明湖东堤岸边,竖立着一块昆仑石牌。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内观八方门。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廓如亭坐落在东堤岸边,为八方重檐攒尖顶式样,每面显三间,明面阔3.2米,两次间各阔1.6米,面对面阔15.5米角至角进深16.7米,是中国古代园林中最大的一座亭式建筑。廓如亭俗称八方亭,始建于1752年,当时的东堤尚无园墙,廓如亭不仅能四面观景,还有守护园林的作用。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景点,它东连廓如亭西接南湖岛,长150米,堪称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十七孔桥的栏杆望柱上精雕细刻着544只生动美观,形态各异的小石狮子,其手法和卢沟桥的建造风格非常相似,单石狮的数量比卢沟桥多五十余只。十七孔桥得名于桥洞的数目,之所以建造十七个桥洞,是满足帝王对“九”这个特殊数字的要求,“九”是极阳之数。从十七孔桥中间的桥洞往两边数,算上中间的桥洞,两边都是九个桥洞。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铜牛——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边,有一座用汉白玉玉雕凿的须弥石座,石坐上蜷卧着一只用青铜铸造的铜牛。铜牛的体态与真牛十分相似,牛头朝西北,两角直立,双目炯炯注视着潋滟的湖水和翠绿的山峦,栩栩如生。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昆仑石碑——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上有瑶池,阆苑等仙境。在清朝的皇家园林中,多用昆仑石碑作为点景,置于堤畔,岸边,寓意砥柱昆仑,巍然巩固。这些昆仑石碑的造型如出一辙,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大石,雕凿成圆形的碑顶,代表巍峨高耸的昆仑山峰,碑身下面的石座雕刻海水,表示镇压水患的意思。铜牛北边的这座昆仑石碑既是昆明湖岸边的景点,又是此地自然环境与人文故事的说明书。它集诗歌,书法,雕刻等艺术手法于一身,是一件具有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石雕文物。碑身四周满刻乾隆皇帝的诗作,其中面东的一首诗,俗名西堤诗,最具内涵:“西堤此日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嵇,展拓湖光千碧,卫临墙影一痕齐。刺波生意出新芷,踏浪忘机起野鷖。堤与墙间惜弃地,引流种稻看连畦。”诗中描述的“西堤此日是东堤”就是昆明湖向东拓展,堤岸历史沧桑变化的写实。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位于长河东岸边的南如意门是为了方便慈禧太后及后,妃等经常坐画舫经长河出入颐和园而建造的。考虑到慈禧太后时常从这里经过,在南如意门南北堤岸上对称建造了“鱼跃”,“鸢飞”两座四柱冲天木牌楼,为南如意门及周边的景色增添了几许富丽堂皇的色彩。遗憾的是这两座点景牌楼被拆毁了。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位于昆明湖东南与长河的交汇处,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绣漪桥的造型仿照江南水乡的单孔石桥建造,桥身呈东西走势,高跨在昆明湖流入长河的出水口上,过去北京的老百姓都习惯地把它叫做“罗锅桥”。当年,清朝帝后来清漪园游览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乘坐画舫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故绣漪桥采用高拱的单孔形状,便于画舫顺利通行。绣漪桥外原有水闸,平日有闸军看护,专门负责皇帝来园时开启闸门,调节湖水与河流的高低等工作。在园林中架桥,不仅要满足过渡的要求,还要形态优美,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和谐。绣漪桥的设计与建造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桥体的高度与长度,既符合皇帝御船过渡游览的最基本要求,又艺术化地将单一的桥梁建筑塑造成了昆明湖上一处名副其实的景点。

绣漪桥不仅体态秀美,其栏杆也制作的非常精致,用“雕栏玉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桥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手书的“绣漪桥”匾,桥身两侧刻有一幅对联,均为乾隆皇帝撰写: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从远处观赏,弯弯的桥身和水面上弯弯的桥影似团圆的月亮。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昆仑石碑伫立在绣漪桥北面的堤岸边,与铜牛北面的昆仑石碑造型相同。是碑四周镌刻着乾隆皇帝御制诗,描写了其乘坐画舫经长河水陆来清漪园时沿河两岸的风光。“片刻徘徊乐善园,进舟仍复溯长源。麦刚茁垅新膏润,稻未栽塍宿水存。”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凤凰墩位于绣漪桥北面,昆明湖最南端的水域中。凤凰墩上原来有一座三层的小楼,楼内供三世佛及阿南、枷舍佛像,楼顶上安装着一只外表镀金的铜凤凰。“金凤张翼,随风而转,可知风向。”这只铜凤凰长约三米,口中衔着一面凤凰式风旗,两个翅膀作孔雀开屏状,腹内中空,安设可以旋转的机关。每当风起之时,铜凤凰随风力大小在空中忽快忽慢翩翩旋转,而口中的风旗则迎风招展,远远望去,即可辨知风力的大小和方向。其构思之妙,设计之巧,制造之精,形态之美,让人叹为观止。凤凰墩与南湖岛南北相望,互成对景:凤凰楼与龙王庙阴阳对峙,寓意“龙凤呈祥”。道光年间拆除了凤凰楼,非常遗憾,此景不见了。后在杂草丛生的小岛遗址上修建了一座六角方攒尖点景亭。绣漪桥边八角亭。

和我一同逛北京——颐和园(2)宫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