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忠公之嬷”隐何真事?

(2020-12-18 17:27:37)
标签:

“文忠公之嬷”

正解

分类: 文本解读

庚辰本《石头记》第十六回,贾府准备元妃省亲,王熙凤和贾琏正在议论此事,贾琏的乳母赵嬷嬷说:“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咱们家也要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这句话旁边有一朱批:“文忠公之嬷”。仅仅五个字,却像一座大山,阻断无数学者的正常思路,致使百年红学,偏离正确方向渐行渐远。

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认为:乾隆时期只有一个“文忠公”傅恒。傅恒之姐,就是乾隆帝“孝贤纯皇后”。《红楼梦》虽然写的不是傅恒家事,“然则此批盖谓‘赵嬷嬷’为来自傅恒家之嬷”(《〈红楼梦〉新证》)。

周汝昌先生的这个观点,显然是说不通的。如果赵嬷嬷真的是傅恒的乳母,从小说内容看,赵嬷嬷乃贾琏的乳母,那么傅恒成了贾琏的原型。从众多人物关系层面分析,此说根本不成立。也就是说,将“文忠公”作为某人谥号按图索骥去找人,不仅落俗套,而且注定是行不通的。

当下,以土默热为代表的“土氏红学”,也曾试图啃这块“硬骨头”。他首先列举一大堆史料推翻“傅恒说”,这当然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周氏结论本来模棱两可,底气不足,且无法解释《红楼梦》作者为何要在赵嬷嬷说这句话时加批“文忠公之嬷”。原以为土默热先生会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结果同样令人失望。

土先生在他《如何正解朱批“文忠公之嬷”》一文中强调:在脂批“文忠公之嬷”问题上,我们的红学家们与其开山鼻祖胡适先生一起,都犯了自己界定的“猜笨谜”毛病。他们往往指责这个是“附会”,攻击那个是“笨伯”,其实正统红学界所有关于“文忠公之嬷”的研究,使用的都是按照曹雪芹这个人先入为主的附会方法跑到清宫秘史中去寻找,都是胡适先生痛骂的“笨伯”行为。回到文学领域,这个“文忠公之嬷”就跃然纸上了。

土先生将正统红学界的所有“笨伯”数落一通后,才得意洋洋地端出自己的观点,以显示他是红学界唯一不笨的人。他说:脂砚斋所批的“文忠公之嬷”,既不是曹雪芹的什么阔亲戚家的嬷嬷,也不是清朝哪个大官僚的乳母,而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这个“文忠公”,指的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文忠公之嬷”指的就是苏轼的乳母任采莲。

土默热推测:当脂砚斋评点《红楼梦》时,看到这个“赵嬷嬷”,自然就联想到苏轼祭乳母墓志铭中“赵郡苏轼子瞻之乳母”,信笔写下一句“文忠公之嬷”,并无什么深意在其内,也不能证明什么。

对此臆测,笔者无须费力辩驳。苏、任之间或有母子情义,但批书人与赵嬷嬷之间若无类似主仆加母子关系,此五字就批得莫名其妙。又有笔名“逗红轩”者,据他解释,“文忠公之嬷”与“郑玄之婢”可有一比。无疑,“逗红轩”的理解更加“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说跑到清宫秘史中去寻找“文忠公之嬷”的人是笨伯,那么跑到宋朝乃至更久远的朝代去找的人就聪明吗?笔者窃以为:“跑”得越远,错得越离谱。一如某人问路要去长安,不同年代不同地域所指方向绝对不同。古有京都长安;北京有长安街,东莞有长安镇,在我国湖南省、吉林省、福建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6个省市都有名为“长安”的同名村庄。拘泥于“文忠公之嬷”字面文义,求索作者行文之用心,无异于问路于盲。

朱批:“文忠公之嬷”既然出现在第十六回,就得先审读该回回目诗,看该回隐何真事。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夹唇遭封,宫选袁裁,清实录经夭皇亲圈】。意思是说:行间夹批遭封禁,朝廷请袁枚编撰《红楼梦》,清(雍正)《实录》是经过那个短命皇帝(雍正)亲自检视过目的。很显然,此回文不对题,对元春省亲事只字不提,您还相信贾元春是女子吗?大观园省亲真有其事吗?

笔者早已得出一条惊世骇俗的结论:“金陵十二钗”原型皆男子;贾元春的原型乃康熙帝庶长子、雍正帝的异母长兄胤褆;书中元春省亲其实是胤褆死后回煞的场面(见博文《贾妃为何不喜欢“红香绿玉”?》、《纠缠不清的元春生日与死日》)。关于后一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元春省亲文字描述的怪异笔墨略窥端倪。

贾元春省亲之前,贾政提前一年择日题本。本上之日,奉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胤褆死于1734年腊月十四,至次年上元节,依据民间葬丧习俗,尚在“五七”期内,也就是说,“元春省亲”与“胤褆回煞”时间上是一致的。

研判元妃省亲正文,场面气氛异常怪异,省亲前后不过七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贾元春先后哭了六次,显然她不仅不快乐,反而悲痛万分,那么悲从何来?又如元春省亲的行程安排,疑点重重。自正月十五未正二刻(下午两点半)元春还得去宝灵宫拜佛;酉初刻(下午五点)才进太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最后捱到戍初(下午七点)才起身;最后时已丑正三刻(半夜两点十五分)才请驾回銮。整个白天根本没有进贾府,却以各种事由在外兜圈子拖延时间。省亲的过程最后在夜里数个小时内草草完成。先是期期艾艾而来,然后匆匆忙忙离去,倒好像做贼似的,无不令人生疑。

再就是元春晋封的“凤藻宫尚书” 【灶公奉书上】加封“贤德妃” 【得妃衔】到底是什么玩意儿?经谐音解读令人笑掉大牙。或者因为胤褆忌日与灶王节(腊月二十三)相近,故作者以“灶公”隐指胤褆,【灶公奉书上】的意思就是,作者已经将胤褆写入书中,以示祭祀供奉;加封贤德妃【得妃衔】是说“元妃”只是个空虚的假称或头衔。两个虚拟的头衔已经将贾元春原型即(胤褆)的事实和盘托出。

那么朱批“文忠公之嬷”与贾元春原型胤褆有何关联呢?先看赵嬷嬷说的那句话:“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咱们家也要预备接(借)咱们大小,姐了(接那)——”。后面一句经重新断句,谐音三个字,就成为一句不完整的话,而破折号就是“文忠公之嬷”(谐音【文中公子某】),原来批书人将五个字放在这里,其目的就是将赵嬷嬷的话补充完整,补充后,她的话随即变成:“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咱们家也要预备借咱们大小,接那文中公子某”。而“文中公子”,就是指贾元春原型胤褆。胤褆死后,亡魂在一定时间内要回访故宅,活着的亲人大小依例焚香迎接,这就是民间所谓“回煞”。

揭开“文忠公之嬷”谜底真相之后,第五回“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后之脂批:【元春消息动矣。】便不难解读了。胤褆死于腊月十四日,正是花园内梅花盛开的时节,“消息”也可理解成“气息消失”,正合胤褆死亡的消息,此批暗示胤褆“死亡消息传来”。

《红楼梦》语言变幻莫测,怪力乱神。作者何以不写女人小脚、生儿育女?盖都中(牍中)大部分女子皆男身矣。以“元春省亲”写胤褆之死,又是另一种写法。朱批“文忠公之嬷”笔法更新奇,居然以批语为正文“填空”,害得读者如坠五里云雾中,分明作者、批书人串通一气在骗读者,谁还相信他们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呢?

《红楼梦》隐语无处不在,字字有深意,处处无闲笔,不深谙作者文心文法者不能解。而谐音笔法,始终是这些隐语的基本构成样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