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方山居士
方山居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99
  • 关注人气:5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秧歌与健身秧歌

(2025-05-19 23:49:20)

秧歌‌是一种与小歌剧相似的民间舞蹈,用锣鼓伴奏,有的地区也表演故事。它在中国北方农村广泛流行,跳这种舞被称为扭秧歌或闹秧歌‌12

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的“村田乐”,并在清代与宋代“村田乐”有源流关系。秧歌的历史悠久,2006年5月20日,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秧歌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和风格样式。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3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 [1],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2]
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星图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秧歌篇
共18个词条9267阅读
黄陵老秧歌
“老秧歌”是流行于陕西黄陵当地民间的一种舞蹈艺术,按其表演形式、服装、道具、化妆和舞蹈的风格特点与当地传说,它是根据汉代“宫廷歌舞”和流传在民间的秧歌演变而来的,经过民间艺人们的不断创新,形成了现在这种风格的广场民间艺术。
抚顺地秧歌
抚顺地秧歌,是一种形成年代久远,民族性、民间性及地域特色都极为浓厚的中华民族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在辽宁省东北部的抚顺市。
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河北省最具代表性传统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滦南等地。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表演见长。形式和内容上展现出独特个性,包含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形式,在内容上以“秧歌出子”为主,仅有“平秧歌”没有固定情节。昌黎先民为祈求好天气和丰收,通过自由奔放的手舞足蹈表达情感、锤炼性格,并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构成昌黎地秧歌初步形态。经过昌黎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与创新,由简至繁,从农田走向舞台,最终演变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艺术门类。在角色塑造、结构设计和服饰风格上深受蒙古族文化熏陶,其中广为流传秧歌小戏包括《扑蝴蝶》《锯缸》《王二小赶脚》《傻柱子接媳妇》和《跑驴》等经典作品。其中《跑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荣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银奖。在舞蹈表演中,昌黎地秧歌特别注重身体多个部位协调运动,如肩、胯、膝、腕的灵活扭动,以展现其幽默诙谐的艺术特色。此外,以周国宝、张谦和卢凤春等民间艺人为代表的不同风格流派,如周派、张派和卢派,都各自展现了昌黎地秧歌独特艺术魅力。昌黎县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6年收录进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昌黎县文化馆承担其保护工作。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昌黎县文化馆获得昌黎地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秧歌戏(隆尧秧歌戏)
秧歌戏(隆尧秧歌戏),河北省隆尧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隆尧秧歌戏是由古代隆尧当地劳动人民在插秧、收获、劳作时的稻歌发展变化而来的。隆尧秧歌诞生于明末清初,形成组班登台巡演于嘉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隆尧秧歌的主要特点,一是表演舞台性,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完善,不同于民艺舞蹈扭秧歌。二是地域乡土性,表演风格饱含乡土气息。三是剧目丰富,据统计达二百余出。四是语言通俗,唱词道白朴实生动,口语民风浓,唱腔简单明快。五是伴奏简易,徒歌干唱,前期只有武场,以鼓锣镲梆为主。后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场乐器。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隆尧县申报的秧歌戏(隆尧秧歌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编号:-7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