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槽史前言新7

(2023-12-28 10:41:25)
                                                                前           
                                         
      这部村史志资料,在内容结构上分为三编:第一编,杜槽的简史;第二编,杜槽各族姓族谱;第三编,杜槽社群方言土语、常用语小词典。
      第一编,重点围绕社区、社群发展演变情况来叙述。简史共分为十章。第一章包括村庄区位、地名来历、各族群渊源及大致发展概况;第二重点介绍杜槽的历史地位与行政演变;第三章着重介绍杜槽山村土地的产生,以及农业、水利、矿藏、物产、养殖和乡村手工业贸易等经济社会情况;第四章关于教育医疗发展情况;第五章关于社区民俗、亲友关系和乡村文化等;第六章四季风光、地名景观与历史事件;第七章计划时代的生产生活与分配方式;第八章杜槽史上重点人物介绍;第九章杜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第十章历史大事记。
      第二编,各族姓族谱。这部分同样是本书的重点。采取全村多民族、多姓氏、多族系“集体户”族谱的形式统一编写,这在其他地方好像没有先例。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杜槽是一个整体社区,杜槽人也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宜分割的整体。几百年来大家友好相处亲如一家。凡是真正在杜槽长期居住生活过,不管现在和杜槽有无联系,都属于在编之列。包括有的家族人口衰减了、家族主角消亡了,甚至整个家族迁出后没再回来过。即便如此,只要大家能回忆起、说清楚的家族,因为他们曾经对杜槽历史或多或少有过贡献,我们也要为他们负责,给他们留下建谱的空间,让他们留下根基和脚印。就如同咱杜槽是一个档案库,这里边有他们过往的历史资料,好让他们的后代哪一天回来追寻祖先当年的史迹时,不至于大失所望找不到根。这个觉悟是我们杜槽人应当坚持的好传统,也是我们整理“集体户“史谱的动因和初衷。
     为了表述上的统一和更有利于各家族信息详实起见,族谱展示形式未采取“树状图结构”,而是采用文字叙述方式,将各家族、各家庭代际关系和各代嫁娶生息情况,逐代予以呈现。这既有利于避免视觉冲击上的不妥,同时也更有利于族谱编篡工作整正实现男女平等。在族谱编排顺序上,基本遵循先来后到和先大姓后小姓的原则。具体是:杜槽河南岸(含马池)李士琦家族,河北岸营西(含凉泉)李士琮家族;圪塔李恕家族与现甫家族;白山李氏家族;西坡李和窑上李两个家族;王氏家族;张、齐、刘、杨氏家族;成、明、傅姓家族。
     第三编,关于加入地区方言土语与日常语汇小词典。这是基于语言的形成,都有其地域特性。方言是一种客观存在,尤其是在旧时代交通不便的大环境下,更是如此。杜槽处于浅山区,算不上封闭,但是该社群日常交际用语与周边地区,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既有相同点,又有些微的差异。从处于相对隔离的山村社群来说,长期的内部稳定社群结构,自然会产生与本地区以外的人们之间,或多或少在心灵感应契合上会有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的意义,对内具有孕育语言创新、便利近距离交际的功能,对外其实也是对整个华夏民族语言宝库的一种贡献。这种小范围、个性化的差异,与本县城西区域内的共性特征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少量独有的和绝大部分与全县方言土语、常用语相通的词语语汇。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本区与外区,以及外县之间的细微差别。于是,在大体完成了对史谱的整理任务之余,粗略整理了一份本村与本县一带特色语言方面的小型词典,总计一千余条,分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等等,共计十个层级语汇,分别予以展示并注解。整体用于与杜槽史志相配套,也算是一种辅助性地方性历史资料。
     在杜槽村史谱削笔出版之际,惟愿杜槽的明天发展更美好,愿父老乡亲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前言7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