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萌发为杜槽写这本书,已经十多年了。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都有一个时代、一个世界的认知与画面印记。特别是作为一个后人,要想了解一个地方、一个家庭、一些人物的过往的生存情状的一段历史故事,那么是没有现成的书本来提供的。只有接住那些熟悉了解过往的人们口传记忆来加以了解。这是历史老人的职能和使命。
1996年春的一次外地老家探访,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深深感受到时事的无情和抓住机会的重要。当初本来是想到老家走一趟,看能不能探出点究竟。谁知道我这个觉悟还是来得晚了,我要找的最了解情况的当事人,于年前腊月初八因病去世了。尽管我此次并未空跑一趟,也确实了解了一些似乎和我无关,但也并不多余的信息。关键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信息材料,因此再也无法得到。这让我第一次感到了抓住历史机遇的重要性。
2005年父亲去世,又让我不知不觉中,感到愧疚和遗憾。父亲走了,也带走了他的人生历史和他生活的那段时代的世界。这让我又一次明确的感受到,普通人的并不普通的人生世界的历史是会轻易的带走并永久湮没的。
正像近几年在搜集杜槽地区历史自料的过程中遇到的情况的一样。幸亏多年前,在杜槽一些老人还健在的时候,我同他们进行过深度的交流,其中包括王俊涛大叔、李泽顺大叔、李金大叔、李芬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