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建瓯 -- 通仙门, 文庙, 东岳庙

标签:
旅游建瓯通仙门文庙东岳庙 |
分类: 福建文物 |
第三天行程一早从徒步建瓯市区开始, 寻访位于建瓯市区的两国保一省保
通仙门
前一晚笑笑跟我们在建瓯会师, 由于前一天笑笑先来踩过点, 我们随她钻老巷弄来到仓长路底的通仙门
通仙门为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入选时公布的简介:“为建瓯现存的四座古代城门之一。城墙高8.5米,拱形门孔高4米,进深23.85米,正面门洞上方石匾上阴刻楷书‘通仙门’字样,为清乾隆壬子年(1792)重修时所题。
原建瓯城墙有城门九座, 现仅存通仙门了, 还有什乾隆年阴刻通仙们石匾, 是2002年的
城门顶上新修复的城楼,现供奉太保神像,故当地人都称“太保楼”。
建瓯设置城防,由来已久,汉景跃三年(公元260年)建安郡守王蕃始筑垣于水南覆船山下。南朝元嘉年间,太守华瑾之将城迁于黄华山麓,至南朝梁末被长沙侯萧基焚毁,之后太守谢渴改在水西立栅为治所。至南朝陈刺史骆文广又把城迁至水南覆船山下。唐建中元年(780年)刺史陆长源又迁城于黄华山麓,并筑城为州治。城墙高6.5米、阔4米,城墙全长4.7公里,设城门9个。此后经历宋、元、明、清诸朝,不断维修扩建,使建宁府的城垣设施逐步完善、牢固、壮观,因而有“金瓯建宁府”之美称。
建瓯文庙,
沿仓长路向北走即抵。原建宁府学文庙,为新晋第七批国保,也是建瓯市博物馆所在地。
文庙布局依次为屏墙、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殿前有两庑,组成封闭式院落。
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
文庙初建年代不详,应追溯至北宋宝元年间建州立学时,当时学、庙分立。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毁于兵火,绍兴二年(1132年)重建时,府学合一。绍兴十四年(1144年)毁于水,之后屡毁屡修。明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文庙又毁于火,永乐三年(1405年)重建时迁至今址。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光绪五年(1879年)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庙遭受极大破坏,西侧的府学部分拆建医院,东侧的文庙也被占用。1985年,当地政府开始拨款重修大成殿、戟门及两庑,并重建棂星门。
同治八年的碑
1991年,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都未找到文保牌
东岳庙
东岳庙,座落城东郊三里白鹤山麓,是目前福建省为数不多的古代道教建筑之一,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引用网上介绍:
圣帝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十一檩抬梁式屋架,面阔五间,总宽28.5米,进深六间,总长22.2米。柱头铺作施清式人字斗拱,转角铺作施之抄龙头单下昂,并伴有装饰性,(石承重)象鼻之下昂。藻井为明袱,砌上露明造,四面托以清式如意斗拱,内檐补间铺作(平身斜)为之朵,下施雕工精细驼峰,造型有鹿、羊等。内檐柱础两侧对称,其中金柱、中柱础为复盆式过渡到鼓镜式造型,是较为典型的明代早期风格。整座建筑工艺精巧,保存着唐、宋、明、清各代的建筑风格,对研究我国的古代建筑和现代仿古建筑,均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参考价值。
抱歉, 大殿内部大修, 禁止进入
后侧面
东岳庙始建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迄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明《建宁府志》卷三《山川》白鹤山条下载:“在府城东,晋时望气者言,山有异气,命工凿之,朝凿暮合,有又鹤翔其上,因名,
山之麓有东岳行宫”。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重建,其后多次修缮。
履历完整的文保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