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建瓯 -- 徐墩镇丰乐太师墓

标签:
南平建瓯丰乐太师墓徐墩镇旅游 |
分类: 福建文物 |
福建人乡土观特重, 过年期间家家户户走亲访友, 或办喜事, 我们也能感受到浓浓的过年气氛, 但却苦了我们的肚子, 水北街镇这些小村落跟本没有吃饭的地方, 奔到G205国道上, 餐馆也都休息, 算了, 就少吃一顿吧, 抓紧看文物才是正经事 , 转战到建瓯市境内啦
首站, 抵达建瓯市徐墩镇丰乐村的丰乐太师墓
于13年列入福建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省保文物上登录的数据如下:
又称明太师杨荣及夫人墓,明正统年间(1436—1449)建。墓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625平方米。墓室早年被盗,石人、石马、石羊、神道碑、凤纹墓志铭等尚存。左侧神道碑碑首残缺,残高1.88米,宽0.88米,下有龟座,碑文风化不清;右侧神道碑碑首浮雕盘龙,上刻篆书“封一品夫人杨母刘氏墓志铭”。杨荣(1371—1440),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卒后追封太师。
在此, 老蛋先有疑问啦, 神道上仅见一对武将, 据村民称, 什么石马, 石羊, 神道碑, 数十年前早已被盗,
所以入省保的数据灌水的实在太大了
东面武将, 表情有点呆滞
东侧杨荣的
现场未见省保牌, 只有八二年当时建瓯县政府立的县保牌, 文物名称:杨母刘氏墓
一. 刘氏明摆的是杨夫人, 怎会是”杨母”呢?
二. 杨荣及夫人墓是并列在一起的, 怎那时只定性为夫人墓的? 紧临在一旁的杨荣本人墓, 怎视而不见没考察?
网上摘录阳荣生平, 也是明朝初中期一位呼风唤雨的人物啊
杨荣(1371—1440),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明朝政治家、理学家。历四朝元老,官居相位二十年,为明朝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杨荣以勤政正直,安定社稷,成为一代名相。
永乐18年(1420年),杨荣任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就在这一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北部的边患,朱棣决定迁都北京。而明朝官吏大多生在江南,要他们远离故土,远赴塞下,困难重重。一些官吏便利用这种情绪,反对迁都。杨荣看到迁都北京对于解除蒙古部的威胁有不可低估的战略作用,与户部尚书夏原吉、吏部尚书蹇义等坚决支持迁都,并且在《题北京八景卷后》指出:“迨我皇上继承大统,又以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乃诏建北京焉。”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北京故官的规模就是那时奠定的基础。
杨荣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在于谋划边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朱棣即位后,蒙古三部虽然处在分裂仇杀之中,却并未归附明朝。为了解决蒙古问题,朱棣一方面直接针对蒙古三部采取分化瓦解的措施,另一方面着力于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经营,形成控制蒙古地区的一把钳子。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杨荣先后被派往甘肃和宁夏。杨荣克尽职守,详细地了解山川形势、军事配备、军民士气、城堡建设,然后提出自己的设想及对策,朱棣予以充分的鼓励并加以采纳。为扩大中国版图,明成祖5次北征、西征,都由杨荣陪同。
永乐22年夏,朱棣在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从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与杨荣密商如何处置。杨荣指挥若定认为离北京尚远,为防止军心涣散,应秘不发丧。他们用锡铸椑将朱棣尸体收殓起来放在车中,每到一地进膳和平时一样,明军浑然不觉。杨荣先回京师,向太子报告情况,决定处理方法。结果,太子朱高炽顺利地即位,国家政局未发生丝毫的骚动。
宣德十年(1435),朱瞻基病死,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太皇太后张氏精明能干,委政“三杨”,史称“三杨辅政”(即福建建瓯的杨荣,江西太和的杨士奇,湖北石首的杨溥),杨荣在老迈之年,仍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正统三年(1438)晋升少师头衔。正统五年(1440),杨荣在回乡的路上去世,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