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光标:第三次分配就是要靠慈善来完成

(2010-09-23 09:25:16)
标签:

陈光标

中国

《福布斯》

慈善事业发展

社会财富分配

杂谈

2010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国内地64人上榜,居美国之后排第二;《2010胡润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内地资产超千万的富豪87.5万位,其中资产过亿者5.5万位,过10亿者1900位,过百亿者140位。

中秋节前夕,中国首善陈光标接受《北京晨报》专访时告诉记者,福布斯和胡润排行榜上的富豪,还远非中国真正的大富豪,“真正的大富豪都还藏着呢”。据陈光标估测,这些隐形富豪口袋中的钱足够再建一座现代化的北京城,对此,他还特意当着记者的面拨通一位清华大学教授的电话,这位教授佐证:建一座北京城应该是够了,但别包括故宫和颐和园。

总之如今的中国富人肯定不在少数。我们不应当有仇富的心理,有富豪的存在,可以促使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财富,可以鼓励人们追求事业的成功。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贫富差距加大也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又需要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再分配。陈光标强调:“第三次分配就是要靠慈善来完成”。

此话其实源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三次分配理论”:第一次分配,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第二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第三次分配,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和大部分捐赠出去。厉教授强调:第三次分配是人们自觉自愿的一种捐赠,因此它的影响很很广泛,它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市场调节无法比拟的。

“三次分配理论”一经问世,得到许多学者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同,也得到了像陈光标这样的富豪的积极响应,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例如中科院社会政研中心的唐钧就指出:“三次分配理论”并不符合国际惯例和中国的国情。但是我认为,总的来说,“三次分配理论”中所提到的三层分配,至少对社会都是有益的。

第一次分配是市场分配,以劳动能力获取报酬为主,按劳分配,人们对此已经有足够认识,形成共识;因劳动力市场价值存在差异,社会财富分配差距也加大,这就需要政府以税收等政策加以调节,这是第二次分配,这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课题,对于这次分配的作用,或许人们的认识还并不完全到位。

由于第二次分配往往不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福利、抗灾抢险等方面的客观需求,就需要第三次分配,即让富裕阶层和企业进行自愿捐助,从事慈善活动。对此,由于种种原因,国内捐赠制度尚且缺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还很滞后,国人尤其是富人的慈善意识也有待提高,如何使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其实,慈善也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国人就崇尚“恤老慈幼、扶贫帮困”的道德规范,这种乐善好施的传统风尚,在现代如若演变成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形式,则既能使慈善得以世代相承,又能赋予其新的内涵。通过人们的自愿捐赠对社会财富进行第三次分配,可以缓解贫困群体的困境,消除不同阶层的隔阂,对缓解社会矛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无疑是社会利益最好的调节器。

“三次分配理论”显然应该是建立在正当收入的基础上,而对于诸如“非正当的收益现象、占有社会资源不公、公民的机会不均等”,则不完全是社会分配制度本身的问题,不能简单以三次分配来解决,需要依靠其他的改革措施,以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慈善晚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陈光标更是以“裸捐”高调响应,今年9月5日,他在其公司的网站上刊出一封公开信,指出:“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其实生于1968年的陈光标还年轻着呢,正是大有作为之时,言离开世界尚早,祝愿他的慈善之路越走越宽。

 

——安徽合肥王亮律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