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且吟且诵且生香,且思且行且成长——2021年北派名师基于“核心素养”的全国小学语文线上研修培训心得

(2021-03-29 06:36:17)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3月27至28日,按照区教育局的统一安排,我参加了2021年北派名师“教育+互联网”基于“核心素养”的全国小学语文线上研修培训活动。感谢学校和领导的信任与栽培。疫情的原因,虽不能亲临现场一睹名师的风采,但五位名师带来的精彩课例和学术讲座填补了心中遗憾。让我不断回味,不断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教学……

最难忘王崧舟老师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课堂伊始,王老师就不断追问学生现在是什么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情。起初我还觉得这样的问题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是不是太简单了。伴随着课堂的深入,就在王老师的娓娓道来中,所有问题的设置都指向最后“插叙”的学习。王老师紧紧抓住回忆的“三个场景”,给人的感觉就特别像电影中的镜头:那镜头中满是爸爸深沉的父爱、满是英子成长的足迹、满是读者婆娑的泪光。王老师的课堂真的“美”:语言美、画面美、音乐美、课件美。我在想王老师是怎样能把这样的一堂语文课直抵我的内心深处呢?我想是中国汉字的魅力,是中华文化的积淀。未来小学语文的发展归向何处?归结到底,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多走几个来回”,王老师真正做到了。

王崧舟老师的讲座《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提到语文核心素养(目前是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首先提出)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达成思维、审美与文化的基础。王老师提到这四者不应该是机械的割裂,四者之间应该是有机融合的关系。语言建构与运用贯穿在其他三方面之中。

在“部编版”教材中语文要素的存在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这点王老师以教材为例深入的讲解了“隐在”的策略和“显在”的策略分别在哪里。“隐在”的策略则在单元导语、选文系统与课后练习中,“显在”的策略则是:1.一课一得,也就是在一堂课中确立一个核心目标;2.得不离境,则是指结合具体的语境;3.三位一得,则是指学得、习得、练得;4.得得相同。

“隐在”的与“显在”的,在教材中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是刻意强调的体系,这就不仅需要老师们有一双慧眼去发现,还需要对教材有深入的研究,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去制定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语文核心要素的学习,是指学习过程中找到各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点,把握住脉络,让其协同发展。

徐俊老师习作教学课例《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徐老师幽默的风格,精辟的语言和学生们天真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开始徐老师以自身为例,让学生为其取一雅号,创造愉快,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从而开始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通过例举名著中的好汉,班级里的好汉,引导学生区分雅号与绰号,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那些有特点的人,给他们取一个“雅号”,根据“雅号”组织事例,根据生活实际列提纲。引导学生基于事例写人物,基于语段写事例,基于多次动笔写具体,充分感受“因人写事”“让人物自己说话”的表达,从而体会到表达的乐趣。

徐俊老师以《母语课程的回归与坚守》为题进行了交流,徐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实例给老师们展现了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提出了语文不能因为改革而迷失了“本性”,正如他以“光头布衣千层底”的形象特立独行,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坚守,但无论什么流派,语文“听、说、读、写、书”的主旨恒古不变。反观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堂,包括我自己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时候刻意去追求一种“新、奇、怪”。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前提是帮助学生理解,语文课堂要真正的教人学语文,切忌“形式大于内容”。

吴琳《童年》这节课的设计实用性强,看似简单易操作,实则是老师对教材整体的正确把握和深入浅出的文本解读能力。《快乐读书吧》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与儿童成长有关的经典小说。吴老师通过指导学生能通过“导读”对小说的作者、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引导孩子自己规划课外阅读进度,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策略的使用,明确阅读的方法。使用统编版教材就是要有整体的教材观,既要了解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还要知道编者在构建教材时,这一单元的训练点在全册教材螺旋上升的训练点所处的位置。需要了解每一册书都有哪些语文要素,后面几个单元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只有认真去研读整套教材,紧贴课标要求,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去设计,才会有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

吴琳老师的讲座围绕《如何指导整本书阅读》展开。如果说原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指向的是“课外阅读”,那部编本语文教材全面展开的今天,“课外阅读已经纳入到了课内”。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阅读策略单元”指向的就是关注整本书阅读。吴老师认为,我们不能走马观花式的只关注到故事的情节,这样孩子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没有达到真正的提升。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教会学生方法,而这样的方法就是将阅读的策略运用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学生们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阅读策略的学习卡来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给学生的阅读“搭架子”,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薛法根老师教授《军神》中沃克医生说了这样一句话:“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一般老师的教学只会关注到比喻句知识的讲授。这样的教学提问指向的是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概念性知识的认知,而非关于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性规则。而薛老师设计了这样四个问题:第一问,这句话什么意思?准确理解比喻句的含义,即“刘伯承意志刚强”;第二问,沃克医生这么比有什么意图?领会沃克医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第三问,这个比喻句对谁可以用、对谁不可以用?以此把握比喻句的使用条件;第四问,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可以怎么夸赞刘伯承。薛老师的这一设计将目光放到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创造与运用。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上发掘新的生长点。

薛法根老师讲座《如何让学生越学越聪慧?》
读书要让学生“开窍” 教学的诀窍:万变不离其宗
阅读教学“五件事”:识字、学词、熟读、精思、巧练
一、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前提:从工具到习惯
识字关:
随物识字:将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拼音识字:给一根独立识字的拐杖
字根识字:给一个以简驭繁的秘诀
阅读识字:随文识字与归类识字
生活识字:养成识字的自觉习惯
写字关:多识少写、宁大勿小、先对后美、风格优先
教学要诀:
1.当堂识、当堂写 2.有预习、必检查 3.多认读、少抄写
二、遣词造句是写作的基础:从量变到质变
教学要诀:1.词串归类 2.语境理解 3.情境写话
三、不读熟不开讲是“教”的原则:熟读能自悟
第一读:读出画面 第二读:读出情趣
第三读:读出作者 第四读:读出自己
四、学而不思则罔是“学”的真谛:疑问开心智
五、操千曲后晓声是“练”的核心:举三求反一

曹爱卫老师《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课。我从未教过小学低年级,但我想低年段的小学语文课堂就要像曹老师这样,慢慢来,把每一步做好。曹老师的这堂课,随文识字,把生字和自身建立连接,和生活建立连接,学生学得懂。把词语和反义词近义词建立连接,学生学得活。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曹老师教学生给关键词语打框框,她给了明确的示范,让孩子跟她一起框,让孩子给多余的部分擦掉,非常注重孩子学习的习惯。数句子,给句子标上序号,又给了老师的示范,每一步都教得很细致。细节决定成败,只有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真正成就学生。

曹爱卫老师讲座《基于思维发展的低年级阅读教学设计》此次讲座中曹老师先是阐述了阅读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提出阅读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学生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帮助。因此,低段语文教学应承担起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职责。接着曹老师指出传统的低段阅读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每个教学环节深入剖析了阅读课主流教学模式存在形式化,程式化,细碎化,重点不明,启发学生思考少的现状。

如何让低段阅读课堂充满活力,让孩子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呢?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曹老师从指向思维发展的阅读教学设计为教师提供了四条路径:

一是基于内容理解,强调整体入手,追求内容整合

二是指向语言表达,品悟遣词造句,积累语言图式

三是指向主旨领悟,紧扣核心语词,联结生活实际

四是指向批判质疑,引发思维冲突,培养探究能力

且吟且诵且生香,且思且行且成长。两天的培训结束了,五位名师在自己各自擅长的领域给予我诸多启发和思考。再一次重整行囊,重新出发。未来的教育之路,我还需要不断实践、应用、思考、改进、提升。按照教研室提出的“读书学习加改进型”的教研思路,内炼功力,不懈前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