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w690/001QJLQJzy6IH2P9mkPcb&690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却喜欢处处走极端,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中庸之道,不知道他的深刻含义和妙用。
人们会想:中庸之道很玄虚,有什么实际用处呢?其实,你只看到了它玄虚的一面,没有看到它实用的一面。《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就是说它有虚实两面。
“尊德性”,就是要尊崇天地万物以及人本身的德性,是形而上的,是虚的一面。这种德性就是“诚”!“诚”的用处就是“成就”:成就自己,就叫做“仁”;成就外物,就叫做“智”,人身内外的道理是一致的。有人会想,“诚”有什么用?傻子诚实,不还是卑贱甚至龌龊的活着吗?其实,你所说的“诚实”是“蒙昧”;真正的“诚”是睿智到明察秋毫、掌握真理的程度。做到真正的“诚”,也就会不动妄念,正道而行。这种“诚”在一般人眼里接近于“傻”,比如有很多品牌叫做“傻实在”,但是生意特别火,那是真的傻吗?这时,人们会说,你说的这些大道理我们都懂,可我仍然过着艰难、穷困的生活。《中庸》智慧的另一面会告诉你答案。
“道问学”,就是要以“问学”为道。人生只是傻实在不行,还要懂得道理,懂得人情世故。首先,要想懂得道理,就需要不断学习。孔子是公认的圣人了吧?还常常以好学为自豪。他说,十里八村中可能有的人“忠孝”跟我一样,但是都不如我好学啊!荀子也说,学习可不能停止!……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参悟内省,就会洞明世事,不做错事了。其次,要想懂得人情世故,就需要在生活中历练、揣摩。鲁迅《立论》就讲到一个说真话人的故事:一个家庭生了个胖娃娃,所有人都说这孩子聪明、有前途、富贵命,只有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结果被痛打一顿。那么,谁说的是实话呢?当然,说人一定要死,从科学上讲是对的,但从人情上讲是不合时宜的。经过不断地在书上学、在生活中学,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学习很重要,可有一种说法反对学习。说学习不是积累知识的过程,而是忘掉知识的过程。连老子也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人们会想:啥都没了,大脑一片空白,不是白痴吗?其实,这里说的是学习再学习,一直学到很高的境界,最后能够以简驭繁,用最简单的话概括所有学问的精髓,就可以把那些细枝末节忘掉了。孔子学了大半生,总结了一句“吾道一以贯之”。人们听了一头雾水,这说的什么啊?其实,孔子已经站在山顶了,人们还在山脚呢,他说话的意思,人们当然不理解。等你经过艰苦学习,过了十八盘、南天门、直上玉皇顶以后,就可以了解孔子那句话的意思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