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2日
(2023-03-22 20:15:56)也说说西城一尘师兄的诗
对西城一尘师兄的诗,说评论,似乎不妥。田秭援,王宝大老师洋洋洒洒的评论放在那里,我还能说过他们去?况且尚未读完《桑榆行吟錄》更无权评论。所以只能说,读师兄的诗,有些感想或感悟。
刚拿到师兄的书,啊,淡淡的水,远远的山,封面就让我喜欢。匆匆翻阅,哇塞,都是古体诗,且
繁体字,心想,一定是古朴深奥,读不懂的。
其实从头读,也就是几页,没读多少,却是在书屋里读到些师兄发出的诗。
读红起来清新淡雅,雋咏秀丽,却并不感到艰涩难懂。心下十分感慨,其实写古体诗並不如我想那样一定要引经据典才算好诗,鲜活生动的口语,与時俱进的新鲜词语都可以进入古体诗,让古体诗焕发时代特点反映当代人的情感
例如师兄这一首 古稀感言
余与老伴同庚壬辰之年共步古稀谨此共勉
子夜钟声传天远
倏尔跨进古稀年
悠悠岁月成往事
隱隐前路续新篇
浮名换酒低吟唱
闲庭抚琴慢拨弦
鹤发翁郁幽情在
斜阳共舞自陶然
除了让人感到用词典雅,对仗工秀,韵律严谨,之外并不让人感到古体诗的沉闷,呆板,而是相反诗人的浪漫深情却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说,古体诗依然可生动活泼。
另外,出我意外的是师兄写的现代诗也写得十分好。,既没有故弄玄虚的所谓朦昽,也没有把散文分行当成诗,而是真实情感的诗意的喷发,就是说。师兄的现代诗也不缺乏凝练含蓄。例如《寻找,在雨巷》(诗较長,而且在前面已发过,在此不重复发出了)把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诗,没写成口号,没写成论文,却又这样深沉挚着,掀动人心。通过一个雨巷里的寻覓,表达对真理对信仰的追求对先烈的景仰。把雨巷写得那么细腻,表达的是追寻的不易。
记得鲁迅说过,水管里流岀的是水,血管里流岀的是血。在读一尘兄的大作,感到深沉渾厚,韵雅辞贤,即能感到他深沉友善,又能感到他督智方圆。不仅诗品,亦包括人品。
还有许多师兄与朋友同事,同窗的唱和,尚未及细读,但就师兄对我的鼓励关照,已让我体会到学長的善良佛心拳拳友爱,
前一篇:2023年03月22日
后一篇:2023年03月22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