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古堰话二郎

(2024-05-29 12:56:43)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

秦昭王之时(公元前306-251),蜀守李冰为了治理岷江水患,发展蜀中经济,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载灌溉面积达万顷以上,惠及川西十余县,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无忧的沃土。李冰的贡献,不仅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丰富的物资条件,并为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00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愧为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1960年,赵朴初先生参观都江堰后曾赋诗:“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据记载,1949年都江堰灌区农田二百余万亩,到1993年底已达1000万亩。19944月,在都江堰创建2250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特立《都江堰实灌一千万亩碑记》,以纪念这项泽惠蜀中人民的旷世工程。200011月青城山—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放水节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3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

李冰的丰功伟绩为人民世世代代所仰慕。齐建武(公元494498)时,益州刺史刘季连将都江堰渠首“望帝词”迁到郫县,以原庙改祀李冰,名祟德庙,崇其功而报其德也。而民间则将其奉为川主,并用朴素的民俗观念为李冰塑造出一个神勇的儿子二郎。此后民间称其为二王庙。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民间相传为李冰及二郎的生日,在此前后数十日,川西平原凡受都江堰水利灌溉之利的民众,多携带香烛祭品,不辞辛劳,到都江堰二王庙致祭。《灌县乡土志》“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祀李王,络绎不绝。”每年的清明祭祀,则逐渐形成盛大的放水节。唐宋时期祭祀活动非常兴盛,唐代“春秋设斗牛戏”,规模盛大。宋代“每岁用羊4万余头”,“庙前江际皆屠宰之家”,范成大《离堆行》“卦羊五万大作社,春秋挞伐鼓苍烟”。遂在清明逐渐形成为盛大的放水节。

二郎神,又称灌口二郎,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佛教的神祇人物。民间多认为他是一位与防止水灾有关的神,一般认为二郎神居于四川灌县。二郎俗信的缘起,近人有多种推论,至今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其源于五代前后蜀时期,有的认为源于唐代佛教传说中二郎独健,一般认为源于北宋时期。传说中,名二郎神的有四人。一为战国时秦蜀守李冰之子二郎,二为玉皇大帝外甥杨戬,三为隋代斩蛟的赵昱,四为二郎独健。从历代史籍的记载来考察,有关二郎神传说的地点一直与成都市都江堰市的灌口有关。五代前后两蜀的国主对灌口神礼遇有加,孟蜀时封赐灌口二郎为“护国灵应王”。北宋张唐英在《蜀祷杌》中记述王衍、孟昶时代一再奉祀灌口神盛装甲胄,巡游川西的景象,使二郎甚至超越李冰,而为灌口之主神。民间祭祀灌口二郎规模宏大,盛装戎饰,有“战斗之像”,气势不凡。北宋时,蜀人每年祭祀二郎神,要宰杀五万头羊。王小波、李顺起义时,李顺还经常装扮成二郎神的模样,以增强号召力。后朱熹到四川巡视,看到到处都在祭祀二郎神,在四川一地,举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节令赛会,都要把二郎神抬出来受祭。故在《朱子语类》中道:“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神怪,乃是他第二个儿子。” 后执政官吏认为聚众祭祀灌口二郎容易孳生民变,曾一度禁绝祭赛活动。晏殊撰《马忠肃公墓志铭》:言马亮任西川转运副使时曾下令:“灌口丛庙,一方岁祠,并将戒械,跨逾境邑,僭乱仪章,申令禁革,用惩非法。”《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亦言:“(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七月十日,知益州李士衡言:‘永康军村民赛社,用棹刀为戏,望行禁止。’”《欧阳文忠集》卷32《程琳墓志铭》言:“蜀州妖人有自号李冰神子者,署官属吏卒,聚徒百余人。公命捕置之法。”张商英《元祐初建关三郎庙记》云:“李冰治水患,庙食于蜀之离堆,而其子二郎以灵化显。”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卷23《官政治绩程文简》:“程琳知益州……蜀州有不逞者,聚恶少百余人,作灌口二郎神像,私立官号,作士卒衣装,铙鼓箫吹,日椎牛为会……有白其事,琳皆捕而戮之。”然而灌口二郎的祭祀已逐渐传布,并在都城汴京受到崇奉。最初是因为祈水疗病,显灵京师,因而进侯为公。《宋大诏令集》卷137《灵惠侯进封灵惠应感公制》:“内降,近年京中人民,春夏间多疫疾,于灵惠侯请水,往往痊安。”《东京梦华录》:“六月二十四,川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二十三日御前献送,后苑作与书艺局等处制造戏玩,如球杖、弹弓、弋射之具,鞍辔、衔勒、樊笼之类,悉皆精巧,作乐迎引至庙。”“灵恵侯:元丰时,国城之西,民立灌口二郎神祠。云神永康导江县广济王子。王即秦李氷也,《会要》所谓:‘氷次子郎君神也’。今上即位,勅封灵恵侯。”(《事物纪原》卷七) 二郎神崇奉至宋达到高潮,并受历代加封。《宋会要辑稿》礼20:“宋太祖乾德三年平蜀,诏增饰导江县应圣灵感王李冰庙。开宝五年庙成,七年改号,岁一祀。庙旁有显灵王庙,盖丹景山神。诏去其伪号。真宗大中祥符三年,诏本军判官专掌施物。庙宇隳坏,即以修饰。冰,秦孝王时为蜀郡守,自汶山壅江堋传,郫江下流以行舟舡,又灌溉三郡,广开稻田。作石犀、石人,以餍水怪。历代以来,蜀人德之,饷祀不绝。伪蜀封大安王,孟昶又号应圣灵感王。仁宗嘉佑八年,封灵应侯。神即李冰次子,川人号护国灵应王。哲宗元佑二年七月封应感公(一在隆兴府);徽宗崇宁二年加封昭惠灵显王;大观二年封灵应公;政和元年十月赐庙额。崇德三年二月封英惠王,九月封其配为章淑夫人,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灵显真人;宣和三年九月又封其配为章顺夫人。庙中郭舍人封威济侯。绍兴二十七年九月英惠王加封广佑英惠王;一在汉州,孝宗乾道四年五月加封昭应灵公。”宋景德年间(10041007)御赐“二郎神碑”,称二郎为“川主二郎神”,并钦定了祭文。《宋会要礼二郎君神祠》曰:“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八月,诏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特封惠灵侯,差官祭告。神即李冰次子,川人号护国灵应王,开宝七年命去王号,至是军民上言,神尝赞助其父除水患,故有是命。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显灵真人。”据《元史·文宗纪》载,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元年(1330年)"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封二郎“承绩广惠显英王”。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加封二郎“显英普济王”,赐“锦江普佑”额,次年加封为“显英普济昭福王”,赐“安流利济”额。

官祭之外,还有民祭。传说旧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后两日为李冰生日。因此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川西受益区人民不辞艰苦跋涉,扶老携幼,带着祭品,来庙祭祀,每日多达万人以上。明清以来,民间以灌口二郎神为水神,定于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进行祭赛。旧时除四川外,全国许多地方还建有二郎庙,凡有水灾、疫疾,必祈祷于二郎神,据说十分灵验。顾禄《清嘉录》卷六云:“六月廿四,为二郎神生日,患疡者拜祈于蔚门内之庙,祀之必以白雄鸡。”。《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四“蜀三大士”曰:“三神有德有功,著灵远矣,今东南州郡所在建祠,金陵大都会独为阙典。制使姚公希得,蜀人也,分阃是邦,乃度地于青溪之侧,鼎创是祠。使二郎与文昌神、白崖君(不知何来历)享祀京城。”而且据姚希得所撰庙记:“蜀三大神庙食东南,无虑数十州。”则在宋代,二郎神在福建已声望卓著。综上所述可知,二郎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流传既久,影响也非常广泛的神祗。有关二郎神传说的地点一直与四川省灌口有关,二郎神的功迹又一直以斩除水怪,消除水患,保护民众生存为主,故最初的流传当以李冰父子为主,其后流转,又因种种讹传,最后在吴承恩《西游记》中竟使杨戬成了正宗的二郎神。 民间相传二郎神在灌口治水斩蛟、降妖伏魔,其神通大大超越李冰,故从宋徽宗始崇奉二郎神,二郎遂成为主神居大殿,享受隆重的香火与庙食,而李冰只在后殿配享。清道光时,四川总督骆秉璋视察二王庙时,发现二郎高踞大殿,李冰仅居偏殿,遂大发慨叹说“子掩其父,得毋紊欤?”并上奏道光帝,请将二郎改居偏殿。将李冰塑于大殿,被道光帝以“前代祀典不宜擅改”驳回。运动中,“破四旧”,砸烂二王庙,推到神像。1974年重修,将李冰塑于二王庙大殿,把二郎塑于二王庙后殿。2004年为发展旅游,顺从民众愿望维修二王庙,又将二郎神像重新置于大殿主神位置,而将李冰还原塑于后殿配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山中伐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