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管窥“诗家语”

(2022-04-30 07:40:42)
标签:

情感

文化

健康

教育

分类: 拈花论道
    读诗、赏诗,首先就得明了“诗家语”。
    诗是有节奏的语言,诗律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家语”要受诗律的控制。诗词只有节奏和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我们说声情并茂,声是声音,情是情感,诗是抒情的文学,这情需要借助声音的旋律来拨动读者的心弦。而“诗家语”反常、精警、含蓄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其音乐性的限制。
   “诗家语”的特征之一是“反常”:
    所谓反常,是指“诗家语”不受逻辑和语法的约束,常常有悖于常规常理。可以说,诗歌语言是一种最不科学、最不规范、却最具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的语言。不明白这一特征,诗歌鉴赏就无法入门。
    例如杜甫的诗《秋兴八首》(其八)颔联,作者便运用了倒装的句式。按照一般的说法,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而作者为强调稻粒的富足、梧叶的茂盛,进而反映盛唐气象,特意把“香稻”“碧梧”提到前面,将其写成“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就是“诗家语”。如果按一般顺序描写,重心落在“鹦鹉”“凤凰”上,就显得很平淡,不能把盛世景象突现出来。
    有时诗人故意把词语错位,是为了创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产生新奇的效果。
    例如韦庄《春陌》二首(其一):
            满街芳草卓香车,仙子门前白日斜。
            肠断东风各回首,一枝春雪冻梅花。
    诗的尾句很奇特,按理性逻辑应该是“一枝梅花冻于春雪”,但诗人却将“一枝”这个数量词修饰“春雪”这个名词。这种错位,完全违背了语法和逻辑规范,但却显得别致而新颖,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这姑娘好比是“一枝”卓然傲立在春雪中的梅花,她对爱情坚贞执着的形象顿时凸显在我们眼前。如果将诗句写成“一枝梅花冻春雪”或“春雪冻一枝梅花”,那就俗不可耐,索然寡味。清人洪亮吉有云:“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这个诗句是对洪亮吉论述的最好说明。
    倒错,或者说倒装,是“诗家语”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诗词中俯拾皆是。不仅表现在词语的错位,而且也常常表现在句子和篇章。
    表现在句子的,例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首句“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次句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时空倒置,将后来发生的情事写在了前面,用的就是倒戟而入的笔法。
    表现在篇章的,例如,张继《枫桥夜泊》。全篇的时序不但完全倒置,而且诗歌的章法也颇耐人玩味。诗人是夜半时分听着钟声,停泊于姑苏寒山寺下的,飘泊羁旅的忧愁,使诗人面对着江桥、枫桥下的渔火难以入眠,就在这“对愁”之中,不知不觉“月落乌啼”拂晓来临了。诗把时序完全颠倒过来,所以此诗只有倒过来吟读,其意才明白晓畅。
    这种语序倒置的写法,在叙事文学中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它不符合叙事的逻辑性和顺序性,但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却决定了它不但可以,而且用得好还是一种技巧的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暮春晓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