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大概不外乎为情造文或为文造情两种,随兴抒怀,随怀造境,意笃情真,令人咀嚼仍觉口舌留香,方为真诗。凡谓杰构,必有佳句、警句。佳句风雅神秀,耐人寻味,警句寓意迥远,发人深省。若无佳、警句,虽文脉通畅,语法自然,亦空有躯壳,实无魂魄,终非大家之面目也……
缺乏精品意识,将使诗词创作陷入误区。
几十年来,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吟诗赋词等同于宣传、灌输,一味强调教育意义、认识作用、鞭挞功能,而恰恰忽略了其内在的美学价值。
清人沈德潜有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诚哉斯言!
凡作古诗,体格、句法俱要苍古,且先立大意,铺叙既定,然后下笔,则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
绝句之法,贵语浅情深。意不深则薄,语不浅则晦。含吐不露,有弦外音、画外意,句绝而情未绝,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次之。
律诗起句先须阔占地步,要高远,不可苟且。中间两联,句法或四字截,或两字截,须要血脉贯通,音韵相应,对偶相停,上下匀称。有两句共一意者,有各意者。若上联已共意,则下联须各意。前联既咏状,后联须说大事。两联最忌同律。颈联转达,意要变化,须多下实字。字实则自然响亮,而句法健。其尾联要能宕开一步,别运生意结之,然亦有合起意者,也好。
七律难于五律,七言下字较粗突,五言下字较细嫩。七言若可截作五言,便不成诗,须字去不得方是。所以句要藏字,字要藏意,如珠联不断,方妙。
爱写诗之人,必是多情的,是善于捕捉的,是狂放的,是细腻的……
生活大于艺术,而艺术来源于生活,化繁而简,这需要很深的文学造诣和天赋,好的诗词观之见性,赏之见情,思之如雨……
好诗的标准大概有如下几点:格律严整,形象鲜明,语言晓畅,境界高尚。立意要高,构思要巧,布局要新,开掘要深。
境界是人品的表现,格律可以学来,语言、形象一般也可学来,然境界是学不来的。它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结晶。人的行为、作派、举止揉在一块,才能出彩。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话犹如四幅屏风,是美的精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境界还未臻极致。而他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是感叹身世,寄托深情,意境雄浑开阔。两首诗境界高下、广窄、深浅之分显而易见。
诗贵真,但只有真还不行,感情中还有高下之分,关乎社会、民众,不能停留在个人感情上。要把真实感情提到大我的境界,提到人品的高度。
诗要有自己的个性,融入个人感情;但更要跳出个人小圈子,站在民族、历史、社会的高度,把小我扩大到大我,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有份量……
历代著名的诗人,大多有着深厚的史学哲学功底,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实践。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千载之后还能击中人心,是因为他们写出的困惑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唯有如此的历史精神与现实担当,今天与未来的诗词才能有更多的真作者真读者真影响,才能和当前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充分结合,才能承担起文化复兴排头兵的重任……
诗人历来有诗酒为伴、仗剑天涯的真豪迈,更有家国天下、社稷黎民的大关怀,有修齐治平、力挽狂澜的勇担当。作为诗词爱好者,我们首先应做文化引领者,其次应做道德表率者,即以明德引领社会风尚……
现在还在写旧体诗的人,绝大部分是在靠兴趣维持。而这种兴趣是国家教育机构从小给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活到一定的年纪,经历了世界的繁华,就有可能会回归到儿时和民族文化中来,寻找自我……
诗词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诗词欣赏也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这可不是仅靠读几本诗话听几次讲座就能办到的,必须回到作品上,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来。
英雄不问出处,生活中的俗人可能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书画家,而生活中很多文化人其实真不一定写得出好诗、画得出美图。
做个积极向上的人,珍惜每一份美好,对困难始终保持正向的态度,让每一个当下都不负本心,我们的人生才会如诗如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