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律诗对仗的技巧刍议

(2019-10-27 09:49:14)
标签:

情感

文化

健康

教育

分类: 拈花论道

对仗是古代诗歌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

对仗的规则是: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语法结构要相同:即句型、词组相同。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要相同; 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专名对专名,叠字对叠字等; 避免合掌。这就是上、下联意义不可重复。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

1工对

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着意""随心""翻作""化为""天连""地动""五岭""三河""""""""",都非常工整;"""""""""""",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53]"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如:夏荷千支丽,莲花万朵妍。这就犯了合掌之弊。

(2)宽对

词性相同的字词互为对仗。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

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

3)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并不是桃李的"",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的意义来与""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借"""",借"""",借"""",借""""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就是这种情况。

(4)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方面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

对仗要掌握在工整中求流动、在稳健中见变化这一原则。

在律诗中,对偶句的位置大多在颔联、颈联,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它是律诗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仅能使律诗显得凝练、整齐、匀称、典雅,而且也是律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更能展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气度,可见在律诗中的重要作用非同寻常。王力先生说过:“关于对仗,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那么,在律诗的创作中如何运用好对仗句呢?通常有以下方法。
1、时空交替:
    
即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增强表达内容的变化。
如: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十年尘土青衫色,万里江山画角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以上的“浮云一别后”、“万里江山画角声”句从空间角度写,而“流水十年间”、“十年尘土青衫色”句从时间角度写。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联从时间角度写,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联从空间角度写。时空两个角度相互映衬,从而拓展了诗句的表达内容。
2、动静有序:
    
即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
如: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军麾动洛城”、“孤城背岭寒吹角”,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祖帐连河阙”、“独树临江夜泊船”。或一联描写动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3
、视听转换:
    
在律诗中,视觉与听觉是构成对仗句最常见的感觉形式,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等。
如: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
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如“深柳读书堂”、“长乐钟声花外尽”,另一句则写视觉形象,如“闭门向山路”、“ 龙池柳色雨中深”。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如“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为听觉形象,而“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为视觉形象。视听结合,声色相映。
4、宏微对比:
    
对仗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从大场面描写;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从小场面描写。
如:
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越国旧无唐印绶,蛮乡今有汉衣冠。
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回。
以上为宏观与微观之变化,有镜头远推近拉变化之妙,增强诗的灵动性,调动读者思维。
5、数字巧对:
    
在同一联的的对仗句中,虽然只有寥寥的几个数字,却能变化无穷,使人得到极大的趣意。通过数字的对比,使语句开合有度,以增强语言张力。
如:
一旦雄图尽,千秋遗令开。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多时行径空秋草,几日浮生哭故人。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以上句中“一旦”与“千秋”、“ 双月满”与“一星孤”,“ 六时”与“几日”、“ 一身”与“万死”、“ 六千里”与“十二年”、“ 万里”与“千家”都是以意象数目形成强烈的反差效应,以抒发诗人某种特殊环境下的情感。既可使句式显得格外工整,又令人爽心悦目。此外,诸、众、独等字均可作为数字用。
6、情景分述:
    
即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则侧重于抒发情感。但上下联应尽可能有所变化,力免“合掌”之嫌。如: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颔联写在朝为官的平时之景象,颈联写向老友倾吐内心之悲情,节奏也所有改变。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颔联写岸上与江面之景,颈联则是失意、潦倒的之恨。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颔联写别时及别后的孤独、冷清之情,颈联写友人路上、赴京之景。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颔联写舟中生活之情,颈联写异地逢秋之景。
7、虚实相生:
    
即一句或一联写虚,另一句或一联写实。
如: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兵无阻,穷边有客游。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此四联中颔联写实,颈联写虚;颔联写虚,颈联写实。虚实结合,相映生辉。
8、行云流水:
   
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如同流水般一气呵成。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关系,但位置不能互换。
如: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流水对使句子转换自然流畅,形式活泼多样,又能提高遣词炼句的能力。
9、虚字奇趣:
   
在古今律诗中,将文言虚字“之乎者也矣哉”嵌入联,若运用的恰到好处可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孙德谦在《六朝丽指》中指出:“对句之中,亦当少加虚字,使之动宕。”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因为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幅联中不可能全是虚字。主要是说虚字在律诗中,上下对偶,妙趣横生,又无形中增加了对偶句的古典韵味,亦不失化平淡为奇趣之一法也。
如:
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
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
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关故依然。
日之夕矣归何处,天有头乎想什么。(聂绀弩《代答周婆》)
老夫耄矣人谁信,微子去之迹悲哀。(聂绀弩《寄高旅》)
10.色彩鲜艳:
    
即以颜色词入对,能使诗句优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绿奔穿内水,红落过墙花。
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11、叠字连用
   
叠字,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叠字在对偶句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而且应该是联中的精华所在。运用得好,能大大增加诗的品位。
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远树依依如送客,平田漠漠独伤春。

以上所述的只是我们在创作律诗时经常遇到的几种形式和方法,但文无定法,要灵活掌握力求“中律而不为律所缚”,多出新鲜活泼,与时俱进的佳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