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年人补气最简单的方法

(2016-01-03 19:46:04)
标签:

文化

教育

娱乐

分类: 强身健脑
  拍手是一种至刚至阳的养生方法,其主要功能就是补气。手是阳气的大本营,脚是阴气的大本营。手穴共有39个,拍手可以震动阳气,推动全身气的运行。

  为什么要早上拍呢?

  因为早上太阳刚刚升起,天地间的阳气开始慢慢积累,人体内的阳气也随着旭日开始升发,以人配天,此时拍手可以促进阳气的升发,利于全身之气的运行。

  一天清晨,在公园的角落里传来阵阵拍手声,一群人一边拍手,一边高喊,仔细一听,喊的是:“浑身通畅,百病不生……”

  别人也许对拍手不以为然,我却对此深信不疑。

http://mmbiz.qpic.cn/mmbiz/c6Ot9ETO9Tas1TyXzYX1u4OfF2O2iaV1jsCVqD4Ulic0VEt4icnxJ926icZTy29Hc5UY4EW82RaFID0vuNwfI6ibpSA/640?wx_fmt=bmp&tp=webp&wxfrom=5&wx_lazy=1

 

  人身上有十二条经络,与手掌相连的就有六条,它们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经络是气的管道,连接着五脏六腑,经络被堵塞了,气的运行就不通畅,人就会生病。拍手可以同时疏通六大经络,其作用不可小视。

  为什么要一边拍手,一边大喊大叫呢?

  我们的身体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人的精神可分为三个层次:

  精神的第一个层次藏在人的大脑里被称为意识,人们常常用它来思考金钱、美女和权力。

  精神的第二个层次藏在人心里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常常会产生宁静、忧虑和恐惧等情绪。

  精神的第三个层次藏在人的肝里,中医称为魂,《黄帝内经》说“心藏神、肝藏魂”。

  用西方术语来说,神和魂就相当于人的潜意识。在意识的世界中,人们需要的是思考,在潜意识的世界中,人们需要宁静、爱和感恩。

  意识能给我们财富,潜意识则能给我们带来健康。譬如,人睡觉了,大脑中的意识休息了,但心和肝中的潜意识仍在工作,它指挥你的肠胃仍在消化,指挥你的血液仍在流动。

  所以,身体要想健康,就要让潜意识的工作正常。同时,人的意识也可以影响潜意识,意识影响潜意识的方法之一就是暗示。

  譬如你不断重复某一句话,给身体以暗示,久而久之,这句话就会由意识转化成潜意识,直接进入心和肝,从而影响我们的身体。

  公园里的人不停地高喊“浑身通畅,百病不生”,这就是暗示,时间一长,这种意识就会转化为潜意识,影响我们的全身。所以,人的意念有时比最好的药还管用。

  但要注意的是,我们给身体暗示时,是向内进入人的潜意识,而不是向外调动人的意识。

  比如,你不断重复这样一句话:“我要活到一百岁”,这明显是一种欲望,它调动的是人的意识。

  所以,你越暗示,欲望就会越强烈,以欲望来满足欲望,无异于火上浇油。

  如果将这句话改为“我能活到一百岁”,虽然是一字之差,却大不一样了,这句话调动的是身体的潜能,它很容易进入人的潜意识。

  潜意识对意识是有选择的,它不会选择欲望和贪婪,只会选择爱和感恩,所以,我们在暗示之时,一定要切记。

  第二节基本拍手补气法:十指分开,手掌对手掌,手指对手指,均匀拍击,切记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以免拍手过度造成淤血。

  开始可以轻拍,以后逐渐加重。以自己的双手能承受为度,但不能太轻。否则起不到刺激手掌穴位和反射区的作用。

http://mmbiz.qpic.cn/mmbiz/c6Ot9ETO9Tas1TyXzYX1u4OfF2O2iaV1jFL9qQhDbsLMe7GQ3H5ckuNxl1kpEVTOoZ9Zs2iaZhale5nCBibEZPAJ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拍手最好在清晨进行,如果觉得拍手时发出的噪音太大难以接受,也可以拍“空心掌”。手掌弓起,手指张开,拍下去时,能拍到手指尖及手掌的边缘部分。

  但是这种方法的打击面缩小了,所以效果会差一些,因此拍打的时间要相对加长。

  除了最基本的手掌相拍外,还可以左右掌背互拍,左右手虎口对拍,两手掌弯曲互拍,以一手的手刀击另一手的掌心,以掌心击虎口,两手握拳对拍。不要小看这些小动作,这些都是大有讲究的。

  只要你细心阅读那张手掌穴位和反射区的图,就会明白,每一个小动作都对准了一个或几个重要的穴位和反射区。刺激它们,就能打通经络,保证气血的通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