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词笔蘸情浓
(2015-10-26 15:36:14)
标签:
情感文化 |
分类: 礼尚往来 |
春风词笔蘸情浓
——《八声甘州*中秋有寄》赏析
吉林松原
八声甘州*中秋有寄
地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链接地址:http://www.zgbsbl.com/WorksView.asp?WorksID=20013630
诗词乃中华民族传承文化之瑰宝,其精髓妙理非言语所能详述,此也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之所在。而论定一首诗词的可否,它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思想性、时代政治性、艺术性等等,诚然,也有一个欣赏角度与个人的取向问题。但纵观古今诗话、词话无外乎于意境、境界和志趣与情怀。现在我就这几点来与大家一起赏析这首《八声甘州.中秋有寄》
中秋,历来是文人墨客的话题,从古到今此类题材的诗词枚不胜举,也多为念远遣怀之情思。最为著名的诗作当属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词作便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正十分月色好追游,何故苦淹留”,词章起首便就定下了一个苦情的基调,统领全篇,以下的词情全由此生发开来。一个“正”字体现了一种急待与渴望的心境,这种刻不容缓也暗示了情感的积淀,同时用“十分月色”点醒题目。
接下来词人并没有就“苦淹留”做正面的陈述,而是笔锋一转宕开一笔,连用三个典实婉曲地抒写闲适自得的心怀。这与一般平铺直叙的俗套相比有着极强的跌宕艺术感染力。用一个“念”字,领起四言三句,每句一个典故,纷说超尘脱俗的惬意之情。“东山绿酒”用的是谢安会籍山隐居事;“西风鲈脍”用的是西晋张翰因见西风起而思乡的典故;至于“云外兰舟”,云外即是天外的意思,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词句,但这里除了隐含此意味外,当是暗用《博物志》中有人乘木槎上天之事。总的来说这三句是从侧面衬托内心的向往与渴望身心的自由。可向往终不是现实,依然摆脱不了世风尘俗的苑囿,往事历历,不堪回味,正如眼前这萧肃的清秋般透着微寒。“回首”两句虚实相济,情景相谐,同时又承上启下,为歇拍句蓄足了意。“怎唤辽东鹤,伴我登楼”,这又是两个典实,“辽东鹤”说的是辽东人丁令威修道升仙,化鹤归飞之事;“登楼”用的是东汉文人王粲曾以“登楼”为题作赋,接眼前之景抒己之郁愤,后世多以此喻不得志而怀故土之思。词人借此二典作结尤为蕴藉,可谓绮思精炼而得。此二典本不相干,却能巧妙的褡裢在一起,绾出新意,意思是说,如果我要伴随着辽东鹤,即便是去登楼也不会象王粲那般怅愁。活化典实,反其意而用之。人不如仙,间接地透露出“苦”。用一个“怎”字,暗接前意,宛曲回还,道出了内心的怅慨之情。
过片换头句采用赋笔直接抒情,“辜负旧盟新约”是整首词的中心,“旧盟新约”即旧友新朋,点出了苦情的缘由。紧接两句用一个“怪”字故作嗔怒,实则反映了词人的一腔愁怨。两句是说静谧幽雅的环境也阻隔不了这份“闲愁”,与起首意脉遥相呼应,层次井然。其用语更是轻盈隽绣,清新浅俗,充分体现出深婉悱恻的情调,几近易安词的艺术风格。百无聊赖,“闲愁”难遣,只好在音乐中寻找一丝安慰。“水调唱歌头”语出苏轼《南歌子·游赏》“谁家水调唱歌头”,
纵观整首词篇,采用的是倒叙形式,语言也含蓄绮丽,委婉情深;表现出的艺术手法颇具前人风范,取径构思,不主故常,也颇得清真、易安之法。此词的另一特色便是用典,此篇用了大量的典实,这难免会给品赏带来一些困难,相对要隐晦些,但合理运用典实也会为词篇增色添彩,我觉得在这首词中这些典实还是用的恰到好处的,虽然多,却善于活化,绝不是那种造作牵强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