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君:
近好!
大作仅拜读一遍,获益尚浅,奈东篱客戎马倥偬,老朽未及细品慢咽。然反刍多时,忽觉香酥中有骨鲠在喉,急于一吐为快。故不羞浅陋冒昧命笔阐述孔见求教大方。
窃以为您在文中称“绝句”为“截句”,认为它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的说法,值得商榷。
绝句是四句一首的小诗。这种小诗最早见之于汉乐府民歌:
里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回车问啼儿,慷慨不可止。
——《上留田行》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鰟鱮,相教慎出入。
——《枯鱼过河泣》
三国时代的民间歌谣中也有这种形式: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吴*孙皓初童谣》
文人四句一首的小诗,汉魏之际已滥觞。《玉台新咏》收录《古绝句》四首。曹植的诗集中也有几首。
律诗问世要晚两、三百年。南朝谢应的《侍宴蒜山》和《侍东耕》初具雏形。庾信的《乌夜啼》可算是唐人七律的前驱。
其实,绝句是“截取律诗之半”说早被前人驳过。王夫之《姜斋诗话》断言:“五言绝句自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自歌行来。此二体本在律诗之前;律诗从此出,演令充畅耳。有云,绝句者,截取律诗一半,或绝前四句,或绝后四句,或绝首尾各二句,或绝中两联。审尔,断头刖足,为刑人而已。不知谁作此说,戕人生理!”《声调谱》作者赵执信也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后人误以为绝句为截律诗,故致多此一问。”可见,绝句由来已久,其源盖出于古诗。“截取一半”之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臆断。
从形式上看,绝句似乎是截取了律诗的一半。但这种形似,并不能据以断定绝句就是截取了律诗的一半。相反,若从格律来看,与其说绝句是律诗截得的一半,毋宁说律诗是两首绝句的叠加。因为任何形式的律诗都是由两首绝句构成的,所不同的只是律诗中间两联要用对仗罢了。
管见当否?请酌!
西河君:见字如面!
捧读大作,如醍醐灌顶,然掩卷冥想,感觉似乎还意犹未央。电脑不争气,蓝屏连连,加之天气炎热,只好长话短说,提纲挈领地讲几句。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是最精粹的语言。它首先必须具有形象性,同时还须具备语言的音乐性和语法结构的技巧性。好的格律诗无一不是在语言上经过千锤百炼,且不少诗句在语法上还有所突破。
格律诗讲究平仄韵律,语言要求高度凝炼、形象、准确。句子成分适当省略、词序颠倒均可,句子成分亦可倒置,但须极力避免写成分行散文。
诗贵精炼:谋篇要精,字句要炼。陆机《文赋》在论述文章谋篇时曾强调为文须用最简约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作格律诗更须如此!精妙的选材,独特的构思,独到的手法,在铸成篇章时还得落实到语言文字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从丰富的语言矿藏中提炼出最精粹的诗歌语言来鍛句成篇。
鍛句离不开炼字。一字点睛,可使全篇龙腾。
话又说回来,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鍛句炼字,都不仅是为了争奇斗胜,更重要的是为了用最精准、最美好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倘若舍本求末,一味追求字面奇险,结果往往会南辕北辙、画虎类犬。
格律诗的用韵、平仄、对仗等不难入门,但要想真正弄懂弄通并能熟练掌握自如运用却极不容易。严沧浪云:"诗有功夫在诗外。"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善于琢磨,勤于笔耕,并乐于总结交流,就一定能尽快登堂入室,进而步入炉火纯青的化境。
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让我们携手并肩,为弘扬国粹、诗化江山而努力开拓奋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