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生活之水,润应试之心
——读李镇西《从“语文教学”到“语文教育”》札记
新洲一中阳逻校区
郭向利
提到应试教育,学生头疼,老师心烦,专家们批评不断,可是应试教育依然存在且长时间内不会消失。因为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能与高考的公平性相比。就像有些人说,没有高考,贫寒学子将如何跳出农门,将拿什么与富二代相比。与其抱怨当今的高考摧残身心,不如尽我们所能去降低其危害性,使教育向人性化方向发展。
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李镇西在《我的教育心》里,提出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如果我们能引生活之水到高考备考中,也同样能滋润众应试者的心田。
一、试卷中饱含生活信息
自新课改实施后,语文试卷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内容上更倾向于生活化。
近几年试题中的基础题所选材料大多来自时事新闻,如2012年武汉市四月调考试卷中,成语题的C项涉及这两年教育界所推行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病句题A项是选自温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他选项均选自时事新闻。若在平常教学时能关注这些新闻,大体了解这些话的背景,做题的正答率自然会提高。再如在前几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出现时,“三聚氰胺”这个词也随即出现在试卷的字音题中。
试卷中科技文的选材也是紧跟时代步伐。2011年浙江卷的科技文的材料是由日本地震所引发的思考,2011年湖南卷的科技文材料选自《读书》2011年第2期蒋原伦的《今夜星光灿烂》,讲述明星的泛化现象。2012年武汉市四月调考的材料选自2012年第3期《新华文摘》张福贵《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五月调考的科技文材料选自2012年3月27日《中国青年报》,汤嘉琛《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
语言表达版块更是与生活紧密相连。2010年湖北高考卷22题欣赏漫画《低碳生活》,并描述成文字,涉及的是近几年一直提倡的低碳生活,2011年的湖北高考卷第20题,是该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全面禁烟活动,请考生为校园内“禁烟提示牌”编写温馨提示语。22题写颁奖词。2012年武汉市四月调考卷的21题,拟写中国代表团7月27日走进伦敦碗时的入场式解说词。
作文更加关注现实生活。2010年天津市高考作文“我生活的世界”,2011年重庆卷的“情有独钟”、山东卷的“这个世界需要你”、广东卷的“回到原点”、湖南卷以一位明星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变化为材料,都需要结合现实生活去写。
二、备考亦要引生活之水
以前爱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来形容学子的勤学苦读,如今用依旧这种做法来备考,决然事倍功半。鉴于新课改后试卷生活化的特点,备考也应时时关注现实生活。
1、关注时事新闻
要把基础题的备考贯穿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读书看报时,要熟识词语的读音、书写及运用,要注意句子的规范,看有无病句现象。复习字音时,要特别关注生活中容易读错的字词(如“晕车”的“晕”读yùn,“芝麻糊”的“糊”读hù)、方言中的声调二声跟三声的容易混淆、鼻音边音不分等现象,为提升记忆效果可让学生间互动起来,平常说话出现错误,其他同学及时纠正。
学生备考紧张,很难做到时时了解社会动态,教师要及时为学生补充最新材料。这样,既可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又能轻松备考。
温总理在讲话中经常引用古诗文,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屈原《离骚》。教学时,可用这句话来贯通千年的血脉,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总理为人民为国家的勤恳之心,又能再次体会到屈原的耿耿丹心。
2012年温总理回答记者提问引用了“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这些古典诗文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忠心耿耿而又博学多识的总理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古诗文、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既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012届武汉市起点考试的20题是为辛亥革命写一组排比句。有些理科生,不熟悉历史,也不关心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更不知武汉市正大力宣扬辛亥革命精神。他们做这题时想破脑袋也不知如何下手。
《语文课程标准》:“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
因此,热点事件,可让学生自由讨论。如2011年9月2日,武汉一位老人在菜场摔倒,围观多人没人搀扶,未得到及时帮助而丧命的事件。再结合几年前的彭宇案,可让学生讨论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进而挖掘事件背后的真实内涵。又如北大清华推荐生政策、举孝廉政策的实施,首富陈光标建议降低富二代的高考录取分数,提高他们的学费来资助贫困生的建议等等,这些事件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经常拿这些热点问题给学生间切磋,既可让学生紧跟时代脉搏,把握时事动态,又能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既能让学生面对以此类时事为材料的语言表达题、作文题得心应手,又能使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处理此类问题时游刃有余。
2、关注身边的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语文“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李镇西“讲短语、句子知识,可以从学生交来的请假条入手;改病句练习,最好从学生的日记、作文中找例子;修辞方法的训练,不妨联系学生熟悉的各类广告……”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李镇西老师的语文教学便有一个保留项目——带着学生上街找错别字。
“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语文课程标准》)网络现象出现的新词,需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如“打酱油”“伤不起”“驴友”“微博”等。训练图文转换题,就先让学生对新洲一中的校徽内涵进行探究,然后再扩展到上海世博会的图标,奥运会的图标等。语言表达题,可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我们学校的一处景点。对联的训练,可让学生春节时收集春联,高三教学楼挂满了高考励志对联,可让学生从身边的对联模仿开始,进而自创对联。
3、从流行歌曲中挖掘语文因子
学生喜欢歌曲,我们可运用一些具有古典韵味的歌词与古典诗歌的联系,来缩短古今时差,打通古今情韵。
方文山的歌词运用古典意象和多种修辞构造一种凄美的意境,充满古典意蕴。如《东风破》选用了“月”、“烛”、“酒”、“琵琶”、“古道”等怀古的意象,写出了类似于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李白《长干行》)的两小无猜的情思,呈现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情愁。词中“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很有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似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奈。在教学中,可以由这首歌曲切入,讲解古典诗词的意象,进而让学生去读与这首歌曲内容相关的诗词。还有《青花瓷》《发如雪》等。而这正是他在拥有中国传统诗词的厚重积淀之后的薄发。
由古典诗词改编的现代歌曲也需要关注。如邓丽君《在水一方》,改编自《诗经》中的《蒹葭》;《新鸳鸯蝴蝶梦》部分选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这样的歌曲还有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徐小凤的《别亦难》,吴涤清《烟花三月》,《朝云暮雨》,毛宁的《大浪淘沙》……这样的引入大大缩短了学生与古典诗词的距离,还可激起他们研究诗词的兴趣。因为美的东西,古今同感,没有人会拒绝。
有些歌词中依然存在着词类活用的现象。如苏芮《牵手》“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中,“悲伤”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幸福”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这些例子来讲解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既引起学生兴趣,又好理解。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是诗意浪漫的,两者结合,就一定能让紧张备考的学子们如坐春风,如浴春雨。
参考文献:《我的教育心》李镇西
《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近几年全国各省高考语文试卷和2012届武汉市调考试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