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吟溢诗情  诵漾词意

(2012-04-04 08:36:27)
标签:

文化

分类: 礼尚往来

吟溢诗情  诵漾词意

               新洲一中阳逻校区   郭向利

    吟咏诗歌是走进古典诗词的最佳途径,亦是解读诗词的重要方法。从平平仄仄中感受其音韵美,于抑扬顿挫间体验诗人情感的起伏,从跳跃的意象里去捕捉其意境美,于含蓄蕴藉的诗句里领悟诗人深邃的思想。

    一、吟涵情韵

    古诗词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节拍、押韵、平仄等声律特点上,朗读时要了解相关知识,掌握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做到读涵情韵。

1、节奏分明——讲究节拍,押住韵脚,突出平仄等。

    五言诗节拍有“212、221”。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七言诗节拍“2221、2212”。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词曲的诵读相对复杂,但总体上可根据情感内容的需要进行节拍的划分。

如:五字句中有122式,如 “有/暗香/盈袖”;

     七字句中有322式,如 “不堪听/急管/繁弦”;

    押韵,是指在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在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来处理。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可以创设音调的起伏、和谐。

    2、张弛有度——根据诗词内在情境的需要,切实把握语速的快慢、字句的抑扬顿挫、语调的轻重缓疾。

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悲伤、失望、冷谈、庄严宜慢。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朗读者越读越快,三字一顿,使听者仿佛亲耳听到诗人在酒席上频频的劝酒声;“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越读越慢,使人仿佛听到百姓的哭喊、鼓角声和渔樵的长歌当哭。

   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宜高升;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宜降抑;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宜平直;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宜曲折。

句中的主要动词与表性状程度的状语一般应重读。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强调的词语应重读。凡词中“一字领”,领字须重读。

    3、赏读示例: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

                                                          △         △

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明快,情绪饱满) 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 ( 抬起头来,语势连贯,中音中速)

     △                                

故乡/遥,何日/去? (由舒缓到急迫,读出迫不及待思归心情)  家住/吴门,久作/

              △  

长安/旅。(语速渐缓,凸显词人长期羁旅在外,无法归家的无奈)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

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语速越来越慢,面部进入痴迷向往的梦幻状态)

△                       

    二、诵品画境

    随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激发想象和联想,把一个个跳跃的意象、抽象的文字幻化成一幅幅画面,领略诗词的意境之美。

   如吟诵周词《苏幕遮》时,眼前浮现这样几幅画面:

  霪雨过后清晨,室内泛潮。点起沉香、驱赶湿热暑气的词人忽然听到清脆欢快的鸟叫。循声望去,只见鸟儿正在屋檐下探头探脑、呢喃私语。

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残留的雨滴在滚动着,一颗颗晶莹剔透。团团荷叶圆似玉盘,经雨水洗涤愈发清新润泽,根根荷茎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词人仿佛回到黄梅时节的故乡,跟钓鱼的亲友对话,他还在梦中划着小船,和老乡一起畅游芙蓉浦。

   三、咏悟神气

读诗文要“因声求气”,通过吟咏,真正步入诗文情境,品味诗词创作时的情感状态,体味作品的神韵、气势。

按照诗词音韵吟诵《苏幕遮》,通过想象走进化境,词人的神情如在目前,心境印我身心,进而顿悟本词的神韵:由眼前美景和长期羁旅引发的浓浓乡情。

 

 

附录: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

1、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 饱经沧桑后,诗人在暮年把万端感慨汇于笔端。本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慨?(4分)

 

 

 

2、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①公元805年,革新派的柳宗元等8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直到公元815年,柳宗元等5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竟把他们贬到更荒远的柳漳汀封连等地,此诗写于作者初到柳州之时。

②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1)  赏析颔联和颈联写景的妙处。(4分)

 

 

(2)  试剖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3、 忆秦娥   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1)两首词都使用了“梧桐”这一意象,用意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4分)

 

 

(2)有人认为《忆秦娥·咏桐》中,“情怀恶”笼罩全词,试分析其理由。(4分)

 

 

 

1、(1)简析:本题考察诗歌的意境。答题时分三个步骤,描述图景内容,概况画面特点和表情达意的效果。

参考答案:

暮冬,初晴的夕阳像被催促着匆匆收敛最后一抹余辉。寒夜降临,无际的霜雪蔓延到天边,银白色的雪光散发出阵阵寒意。(2分)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1分)传达了诗人的孤寂清寒之感。(1分)

   (2)简析:本题考察诗歌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紧扣诗歌内容作答。五个要点,一点一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参考答案:“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霄”表达客居天涯的凄寒,颔联和颈联表达对百姓流离失所的痛惜,“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叹,“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老病孤独、亲朋音杳的寂寥无奈。

2、(1)简析:赏析写景的语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①观察景物的角度,如上下高低远近大小等方面;②感官角度,视觉、嗅觉、味觉等方面;③写景的手法,如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除参考答案提供的两个要点外,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答案:①写景富有层次感,远近高低结合。(1分)颔联是近景,惊风吹乱出水的芙蓉,密雨淋湿覆满薜荔的城墙;颈联是远景,词人由自身处境,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1分)

②情景交融。(1分)颔联中乱飐芙蓉水的惊风、斜侵薜荔墙的密雨与颈联中遮断视线的重岭密林、似九曲之回肠的江流共同构成一幅压抑、沉闷的图景,传达出词人被贬后的抑郁愤懑之情。(1分)

(2)简析:尾联一般有卒章显志,与开头相照应等作用,作答时需结合诗词本身具体分析。而做好此题,需细细品味“共来”“犹自”等词语的作用,理解“文身”是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

①照应题头。(1分)“百越”对应诗题的柳漳汀封连五州,“文身地”照应“大荒”。(1分)② 深化主题。(1分)“犹自”一转,归结到“音书滞一乡”,既传出题中的“寄”字神韵,又锥心泣血地浩叹:比挚友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更痛心的是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1分)

 3、(1)简析:本题考察意象的内涵,既要熟记一些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内涵,也要能根据诗句本身去分析其在句中的特定含义。

参考答案:不同。李词借梧桐意象抒发背井离乡的哀愁和国破家亡的伤痛。(2分)周词借梧桐抒发离愁别绪。(2分)

(2)简析:本题考察诗眼“情怀恶”,分析时要结合整首诗分析每一句是如何体现情怀恶及情怀恶的具体内容和缘由。

参考答案:“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隐约、朦胧、浑茫,使人“情怀恶”。“乱”字微透飘摇动乱的局势和词人烦乱的心绪。(1分)“栖鸦归后……暮天闻角”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渲染出秋日黄昏的凄旷、悲凉,写出词人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1分)“断香残酒”暗示词人对以往生活温馨,而今却香断酒残,历历旧事杳然的痛惜。(1分)“西风吹衬……又还寂寞”,西风起,梧桐落,无边秋色映衬无尽哀愁。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通过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凸现。(1分)由此可见,“情怀恶”笼罩全词,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不尽的苦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花雨诗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