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以楚人会成为古人挖苦的对象

(2012-02-24 10:19:29)
标签:

晏子使楚

楚材晋用

毛遂自荐

叶公好龙

子虚乌有

   众所周知,湖北为先秦时期诸侯国楚的故地,简称鄂。但最近湖北有学者提出,要将鄂改称楚,因为“鄂”通“噩”,与“恶”谐音,不和谐,湖北省委、省政府还郑重其事地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这在全国引起一场很大的争论。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的版图一直在变化,除湖北外,还包括今湖南、江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苏等省份。如果湖北改称楚,这让曾经同为楚地的其它省份情何以堪!更多的人质疑这种做法有多少现实意义?

   作为楚地的湖南人,老汉对于这种无聊的游戏从来都是嗤之以鼻。老汉还是一个祖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从传统文化角度看,鄂改称楚也不是好主意。因为湖北简称“鄂”,源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珍惜动物扬子鳄,扬子鳄与中华民族龙图腾沾亲带故,身份高贵,而“楚”的本意则是不起眼的荆棘,源自楚人以荆棘为篱笆、驱鬼,他们当以荆棘为图腾。老汉在阅读古籍时还发现,我国古代寓言常以楚人为调侃对象,很多具有贬义色彩的成语也与楚人联系在一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与楚馆秦楼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的故事《战国策》、《墨子·兼爱》《后汉书》、《资治通鉴》均有记载,说的是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身,楚国的士大夫为了细腰,大家每天都只吃一顿饭,因此,饿得头昏眼花,站都站不起来。坐在席子上的人要站起来,非要扶着墙壁不可,坐在马车上的人要站起来,一定要借力於车轼。谁都想吃美味的食物,但人们都忍住了不吃,为了腰身纤细,即使饿死了也心甘情愿。这个故事反映的是楚国宫廷存在的同性恋丑闻。

    楚馆秦楼楚国的章华宫,早期皇家花园的代表。公元前537年,楚灵王下令征集10万工匠在都城附近大兴土木,建造章华宫。近年来对龙湾遗址的发掘,证实了这个记载的真实性。古文献记载称其占地四十里,中建高台章华台,台高三十仞,又在台周围修建了三千多间亭台楼榭,种植上千种奇花异草。章华宫有宫女、园丁和奴仆三千多人,楚馆堪称楚国的天上人间,表明楚灵王生活之荒淫是出了名的。楚国郢都附近还有渚宫、钓台、放鹰台等皇家花园。秦楼,秦穆公女弄玉善吹箫,穆公建楼给她居住。秦国还有三百座离宫。晋平公听说楚国建了章华,下令打造更加奢华的晋宫,南方的吴国不甘示弱,修筑了著名的姑苏台和馆娃宫,用以陈列包括西施和郑旦在内的江南秀色后来楚馆秦楼泛指歌舞妓院场所。

   这两个成语说明了楚王室生活的荒淫。

   2、晏子使楚、毛遂自荐、狐假虎威、楚材晋用、夸夸其谈、优孟衣冠、和氏之璧、亡羊补牢

   晏子使楚。齐相晏婴出使楚国,楚王知道他是个能言善辩之士,自认为自己的辩才不在晏婴之下,于是想利用这个机会与晏子一试高下。几次想作弄晏子,但晏子见招拆招,让楚王无地自容。晏子使楚的故事出自《晏子春秋》,与晏子的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相比,楚王是那样自作聪明,却又愚不可及,一心想侮慢他人,到头来自讨没趣。

   毛遂自荐故事一方面反映了毛遂的勇敢,但另一方面反映了楚王见识的短浅,他在国际形势把握方面不如平原君的一个门客,还胆小如鼠,毛遂一亮剑,他就退缩了,答应了平原君出援兵的要求。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楚国宫廷的安保工作存在很大漏洞,谁允许毛遂带剑进入公堂的?

    狐假虎威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与《尹文子》,中原地区的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楚宣王揣着明白装糊涂,问这是为什么?江乙告诉他,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你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你,就像百兽畏惧老虎一样,楚宣王听了十分受用。该成语用来比喻借着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同时说明楚宣王爱慕虚荣。

    楚材晋用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春秋时期南北争霸,主要对手是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大多投靠了晋国,受到重用。这个成语说明楚国人才流失严重,与楚国用人机制出了问题有很大关系。

   反映楚国用人机制出问题还有夸夸其谈、优孟衣冠与和氏之璧等成语与寓言。

   秦国有个尊卢沙,喜欢夸夸其谈,秦王笑话他不知天高地厚,但到楚国受到重用,楚王让他领兵作战,遭受惨败。

   优孟衣冠,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楚相孙叔敖是楚王的宠信的大臣,他死后楚王很伤心,有一个叫孟的杂戏艺人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了宰相。在这个寓言里,楚王将宰相这样一个重要位置交给杂戏艺人,视国家大事为儿戏。

   和氏之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卞和所献的明明是稀世之珍,却被当做大骗子,双脚被砍掉。卞和的悲剧除了说明楚王的暴虐,还说明他们昏庸。  

   战国末年,楚国大诗人屈原感叹怀才不遇,最后沉江自杀,原来他所言不虚,他是生不逢时。
   亡羊补牢。庄辛是楚国大臣,发现楚王宠信纵容腐败,认为这样下去楚国一定人亡政息,于是向楚王提出批评意见,楚王反而怪罪于庄辛。五个月之后,秦君派军入侵楚国,楚王被迫流亡。这时,他才想起了庄辛,于是面见了他,问现在该怎么办呢?庄辛回答说:“丢了羊,就把羊圈修好,不算迟。”

   这些成语与寓言都反映了楚王的昏庸无能而又自高自大。 

    3、趾高气扬、南风不竞与荆人袭宋

    趾高气扬出自《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甚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此成语用来形容自高自大、得意忘形。

    南风不竞 《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南风:南方的音乐;不竞:指乐音微弱,原指楚军战不能胜,后比喻竞赛的对手力量不强。

    荆人袭宋。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并做好标志。但澭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依旧按原来的标志在深夜里偷渡。结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军万分惊恐。后来用来比喻因偱守旧,不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这些成语与寓言调侃楚国的军队战斗力差及战斗力差的原因
    4、叶公好龙、子虚乌有

   楚王喜欢夸夸其谈,所以楚国官场弥漫着浮夸的风气,突出表现在叶公好龙、子虚乌有两个成语上。

   叶公好龙故事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说的是春秋时楚国叶县有一个名叫沈储梁的县令,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他标榜自己最喜欢龙。有一天,龙来拜访他,他就连忙逃走了。这个寓言讽刺有些人口是心非。

   子虚乌有典出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意思是楚国的吹牛大王跑到齐国去侃大山。

   这两个寓言讽刺楚国官吏夸夸其谈、作风不踏实。

   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画蛇添足、刻舟求剑、假虎遇驳

   楚王室、官场与军队的不良习气蔓延至民间,突出表现在下面四个寓言上。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出自《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这武器贩子吹牛吹到穿帮,是世界上最蹩脚的广告。  

    《战国策》与《吕氏春秋·察今》记载,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这就是成语画蛇添足的由来,用来形容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刻舟求剑。典出《吕氏春秋·察今》,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这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讽刺那些不懂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假虎遇驳。一个楚人深受狐狸的祸害,他想了很多办法想捕捉它,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的朋友告诉他说:“老虎是山中之王,天下的百兽看见它都要失魂落魄,你如果做一个老虎模型,定然能抓住狐狸。“于是,他照朋友的话做了老虎模型放在了窗下。狐狸夜间进来遇见老虎模型以为是真老虎,当时就吓昏了,他也就捕捉到了这只陷害他的狐狸。 

    又有一天,野猪在他的地里糟蹋庄家,他让一部分人带着老虎模型埋伏在树林里,另一部分人拿着叉、刀在大路上上分头把守。地里的人一喊,野猪逃窜到树林里,遇到老虎模型,转身跑到大路上被捉住了。这个楚国人高兴极了,以为老虎模型可以降服天下所有的野兽,正在此时,野地里走来一个像马的动物驳。驳,猛兽,如马,倨牙,食虎豹。他高兴之余披着老虎模型就迎上前去。别人告诉他这是驳,真老虎都斗不过它,你披着老虎模型去一定要遭殃的,他不听,结果被驳咬死了。

    象这样挖苦楚人的成语与寓言在古籍中不胜枚举,内容丰富,涉及楚国各个阶层。不可否认,上述很多寓言与成语并非实情,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虚构的,是专门用来丑化与挤兑楚人的。但表明在先秦时期乃至汉初,在人们心目中楚人的形象是反面典型,谁都可以拿他们开刷,这在先秦时期的所有诸侯国中是十分罕见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老汉推测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楚国为有别于中原的诸侯国。楚国并不是出自西周的分封,而是属于南方蛮夷国家,是暴发户,在生活习俗、文化认同上有别于中原诸侯国。南冠楚囚中的“南冠”,表明楚人的衣帽与北方人有明显的区别;

   二是楚国文明程度不如中原。楚属于南方蛮夷国家,几代楚王以此为自豪,声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文化软实力建设先天不足,文明程度肯定也不如中原。

    一傅众咻乃自“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简化而来,原指一人教诲时,众人在旁喧扰,后喻学习或做事时受扰,不能有所成就,或形容环境对于一个人之影响甚大。这个成语暴露了楚人自己不学习,还干扰别人学习。

  “名列前茅”,源自楚军以茅草作信号旗的做法。楚斥侯兵发现敌人有什么动静,就举茅打信号,因此前锋就叫前茅,以茅草作信号旗,表明楚国指挥作战的手段十分原始,后来人们借用前茅来比喻名次排列在最前面。 

   “风马牛不相及”。齐桓公以楚国久已未向他贡献苞茅(祭祀用品)为名讨伐楚国,楚王表示,“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马牛不相及”,意思是发情的马与牛是不会交配的。一国之君,在外交场合使用这样的语言比喻国际关系,将粗鲁当个性,也只有今天的“孔三妈”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因此楚人的行为在一些所谓文明国家的人看来是那样滑稽、可笑。今天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国人的素质实在不敢恭维。最近大陆游客在香港乘地铁,在车上喂小孩食品。按照香港的规定,地铁上不允许吃东西,因此受到香港乘客的斥责,而“孔三妈”就此事发表评论,指责香港人是狗,引起轩然大波。一对中国夫妇在美国关岛返回上海的航班上,因为行李安置问题与机组人员发生争执,结果机长以“航空安全”为由报警将其“请”下飞机,同时还拒绝其重新登机。事情发生以后,多数国民帮理不帮亲,支持美国惩罚这两个国人,同时呼吁在海外的国人自重,尊重它国的制度与习惯,等等。我们与文明世界的差距在哪里?老汉在思考,我们还没有资格笑话2000多年以前的楚人啊;

    三是楚的一些要求本身就很弱智。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流亡到楚国,楚成王对他提出的要求是如果他以后成为晋国国王了,与楚国发生战争,晋国要“退避三舍”。当时重耳是在落难时期,有求于楚,如果不答应这个要求,后果如何是不难想象的,可见楚成王的这个要求提得多么弱智!也表明楚人的可爱。当然,后来重耳兑现了这个承诺;

    四是楚王很容易被忽悠。传说禹筑了九鼎,传夏商周三代,成为政权的象征。春秋时,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示威。周定王派使者王孙满慰劳,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思是说楚庄王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由来。周到此时已经衰落,楚庄王要夺取周朝天下易如反掌,但王孙满三言两语就将楚庄王忽悠过去了。

    因为自作聪明的遗传基因,楚怀王成为他乡之鬼。楚国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个重要国家,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国为战国七雄之一,战国末有一种说法是“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意思是楚国与秦国都有可能统一天下。但最后是秦国统一了天下,楚国的失败,就在于楚怀王的愚蠢。他先是轻信了秦国谋士张仪的挑拨,主动解除与山东大国齐的同盟关系,秦国就这样将它们各个击破。然后又听信张仪归还商於之地500里的承诺,贸然进入秦国函谷关办理交接手续,被秦国扣留,最后客死他乡,于是产生了一个成语“诱秦诓楚”。其实张仪的计谋并不高明,但怀王两次轻信他,死得稀里糊涂,成为历史上一大笑柄,他是笨死的,因此给人留下了楚人很傻很天真的印象。

  所以天下人产生了恶作剧的心理,纷纷对楚人进行恶搞,才有如此之多以楚人为主要调侃、讽刺对象的寓言与成语的产生。相信当时楚王会有这样的苦恼:每天都是焦点,敌对势力在信息舆论方面可谓煞费苦心,楚国任何风吹草动,它就会可劲儿地忽悠、造谣,其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这个战场是隐形的,但斗争是激烈的。    

   如果湖北方面知道了这些掌故,不知是否还要哭着喊着“朝秦暮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