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批注式阅读(参考)
(2017-03-24 17:54:38)
标签:
《论语》论语·述而篇孔子批注 |
分类: 先秦诸子 |
2017-3-22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批注:谈到做学问,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屡次说到他从老一辈哲学家冯友兰大师那里得到启发。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到学术研究“照着讲”与“接着讲”的观点。
夫子所论“述而不作”与冯友兰所言“照着讲”“接着讲”其实是对应的。“述”就是“照着讲”,“作”就是“接着讲”。正确的学问方法,应先“照着讲”,然后“接着讲”。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批注:此章文字极熟,不必解读阐发,牢记于心即可。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批注:真钦佩夫子分析问题的入木三分,阐述问题的一语中的。夫子常常一下子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要害,将利箭直指问题的靶心。又钦佩夫子思考问题的周全,归类问题的严密,所有的要点都被他简洁地涵盖进去,绝无遗留,干净利落。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批注:“燕”与“晏”相通,“燕居”即“平居”,就是指在家的日常生活。“申申如也”,是说夫子平常的生活非常爽朗舒展舒展,不是一天到晚忧愁皱眉;“夭夭如也”,是说夫子平常的生活活泼愉快。这就是夫子的坦荡,夫子的洒脱,夫子的豁达,夫子的境界,夫子超出常人的“圣”!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批注:周公是夫子一生所敬服之人,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偶像,一生的偶像。夫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宏伟目标,不懈地追求,坚定地行走,可惜直至晚年也目标也未能达成,理想也未能实现。想到这里,年岁已高的夫子不禁感慨万千,“衰”从中来!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批注:同7.3,快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并进行周全而严密的归类。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批注:此章理解的关键是“束脩”。关于“束脩”,有两种理解:一种是10条腊肉,只要交10条腊肉的学费,就都可进孔门;另一种理解是年满15,只要年满15,就可以进孔门学习。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批注:这是在启发教育者:教育要抓住时机,选准场合,找准对象。并不是每时每刻,任何场合,所有对象,都适合教育。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批注:真性情者,夫子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7.10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批注:道理同上。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批注:“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既是一种坦诚,用我,我就尽力;不用我,我就装傻。也是一种智慧,用我,我就发言;不用我,我就沉默。
(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批注:求“富”,夫子是有底线的。化用孟子的名言:“富”,我所欲也;“好”,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而兼,舍“富”而取“好”者也。夫子对仁义德行的追求以及精神上的洒脱和豁达由此可见一斑。
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批注:同7.6,快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同时进行周全而严密的归类。《开讲了》,余秋雨闪问闪答,颇有此风。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批注:(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做人做事做学问,一般人能专心专注三日已经精神可嘉。夫子不然,不是三日,而是三月。由此可见夫子钻研学问专注专心、全神贯注的态度,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非常人所及。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批注:子贡不愧为孔门言语科优秀弟子,问“伯夷、叔齐”而得“夫子不为也”的态度。这让人想起庄子的《庖丁解牛》结尾文惠君的话:“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和《种树郭橐驼传》结尾问者的话:“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批注:夫子语言第一流,此章非诗胜似诗,语言意境堪完美。
不仅有完美的文字,兼有完美的阐发,从而创造出完美的意境。文字的完美体现于语言的朴素形象,完美的阐发体现于道理的境界高尚。完美的形式与完美的内容两相结合,完美的意境自然如朝阳喷薄而出,让人读来简直是一种享受。
透过文字,似乎让人看到一幅画面,画面中夫子是如何地“申申如也”,又如何“夭夭如也”!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批注:(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十五岁,夫子在干什么,我辈又在干什么?五十岁,夫子在干什么,我辈又将干什么?联系前文所述年岁以及好学的程度,夫子的勤奋好学和夫子在学术上的自信,“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批注:原来,普通话并非始于近代,夫子时代即有。
7.19 叶公问夫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批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自夫子后,天下所有谈论好学的语言都将黯然失色。曾记否,《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批注:在人们的印象中,夫子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天才,却又如此真实谦恭。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批注:力有未逮,真实而平易的夫子!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批注:此章文字极熟,不必解读阐发,牢记于心即可。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
批注:与前文(3.24)对应阅读,“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与后文(9.5)联系阅读,“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梁漱溟也曾有过这样的狷狂。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进攻香港,躲在香港的文化人乘船撤离,天上有飞机轰炸,水上有水雷骚扰,满船的文人学者都惴惴的,夜不安眠,只有梁漱溟鼾声如雷,睡得很香。人家问他:先生不害怕吗?他说:怕什么,我是死不了的,我死了,中国怎么办?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批注:夫子不是武将,不用留一手以自保。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批注:同7.13,快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同时进行周全而严密的归类。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批注:将有恒者与圣人、君子、善人并言,由此可见有恒之难得,有恒之重要,有恒者之难寻。
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批注:夫子坚持可持续发展,绝不干断子绝孙之事。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道理与此相同。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批注:“多闻”“多见”,说易行难,坚持最难!
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批注:有教无类,是为夫子。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批注:从《论语》众多篇章的论述来看,“仁”的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后文夫子自己谈到自己也谦虚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34)夫子眼中,众弟子能达到“仁”境界的只有颜回。
这一章,不可实讲,只可虚解:夫子鼓励学生往“仁”的境界努力,努力追求,不可懈怠!夫子鼓励学生努力追求“仁”,就像现在的老师鼓励学生:清华北大难考吗?你想考清华北大,就一定能考得到清华北大。
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夫子曰:“知礼。”夫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批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批注:学习很重要,复习也很重要。
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批注:一如既往强调实践,一如既往真实谦恭。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批注:生无所息,学而不已,是为夫子。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批注:夫子反对向天祈祷。
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批注:两相比较,求其次等。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同7.25,快速抓住君子与小人区别的本质和要害,此章不仅可用以判断君子与小人,甚至可用以判断对职业的喜欢与否,判断教师是否喜欢教书,判断学生是否喜欢学习。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批注:夫子特别擅长掌握分寸,把握“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