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蜀相》:大胆想象联想,小心补充调整

(2016-10-09 17:23:35)
标签:

诗歌翻译

补充

调整

《蜀相》

《拟行路难》(其四)

分类: 专业发展

大胆想象联想,小心补充调整

——比较《拟行路难》(其四)和《蜀相》的翻译

 

按:

根据有舍有得的原则,为了突破古诗和古文这两大考试难题,本学期语文打算主攻必修5文言文单元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在学完必修5第二单元《归去来兮辞》《逍遥游》《滕王阁序》《陈情表》四篇文言文之后,没有学习必修5的其它单元和篇目,也没有进行月考复习,就马不停蹄地进入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19班目前已学完《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四首诗,共用去7课时。1班因为花去专门课堂时间背诵,慢了《蜀相》1课时。

其中《长恨歌》是长诗,3课时学完;《湘夫人》稍长, 2课时学完;《拟行路难》和《蜀相》是短诗,各1课时学完。第一章还有《书愤》《咏怀十八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6首短诗,按照每首短诗1课时的进度,第一章很快就能学完了。第二章和第三章也很快就要学完。

可是,学完就能了事吗?学完就能解决问题吗?回顾这几首诗的学习,我觉得底气不足。学得有点模糊,似乎不得要领。照这样学下去,突破古诗的任务能完成吗?要知道,要突破古诗,首先必须突破对古诗的理解;要突破古诗的理解,那就必须突破古诗的翻译。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触及古诗翻译的痛处,没有达到古诗翻译的本质。

《长恨歌》和《湘夫人》是长诗,不宜翻译,于是学习时完全抛开了翻译。《拟行路难》和《蜀相》是短诗,适宜翻译,于是这两首诗都要求学生翻译。可是,两首诗翻译下来,学生就掌握了翻译的技巧,就拿到了通往翻译之门的金钥匙了吗?

答案是没有,真的没有。学生也许有了一点感觉,可是并没有完全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照这样讲下去,任务倒是可以很好地完成,可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任务完成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到最后,也许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前功尽弃啊。

想到这里,我心里不免着急。我很想把进度降下来,不求速度,追求质量。只有把进度慢下来,不被进度牵着鼻子走,才能很好地分析总结,提炼方法和技巧,才能达到很突破古诗难题的目的。

1班今天准备学习《蜀相》,19班今天准备学习《书愤》,先在1班上。在1班,当学生利用课前10分钟做小阅读,然后又翻译《蜀相》时,我利用这15分钟时间进一步翻译《书愤》,认真思索有了一些心得,又联想起《拟行路难》和《蜀相》的翻译,终于进一步发现翻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有了这些方法和技巧,我就可以将进度慢下来,学生就有机会接触诗歌翻译大门。

1班,今天《蜀相》的翻译进行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翻译任务只完成了四分之三,而19班则重点回顾翻译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并将《蜀相》的翻译与《拟行路难》的翻译进行了比较。最后,用《书愤》的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拿来印证。

为了印证“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拖堂10分钟。(1166字)

 

一、《拟行路难》(其四)原诗及翻译

(一)原诗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平地,各自东西南北

人生亦命,安能行复坐

酌酒以自,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吞声踯躅不敢

 

注:诗中斜体划线加黑字体为谓语(动词)。

(二)翻译

倒水置(于)平地,(水)就像东西南北各自流去。人的一生早有命运安排,怎么能行走时叹气坐着又发愁呢?(我)斟一杯酒来宽慰自己,举起酒杯就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人心非木非石怎会没有感觉,(可是我只能)欲言又止徘徊不前,什么也不能说。

注:翻译中的括号里的内容为补充省略部分,划线部分为调整原句顺序。

二、《蜀相》原诗及翻译

(一)原诗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诗中斜体划线加黑字体为谓语(动词)。

(二)翻译

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它就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之处)。碧绿的青草照应台阶独自(呈现)一派春色,黄鹂隔着树叶空(有)一副好嗓音。(在刘备)三顾(茅庐)多次(求教之后),诸葛亮(献出)平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国,又帮助刘禅继承帝业,这无不(体现了)一个老臣的忠心。(他)出师北伐,还没有取得胜利,自己却先逝世了。(他的英雄事迹)常常让英雄们泪满衣襟。

注:翻译中的括号里的内容为补充省略部分,划线部分为调整原句顺序。

三、两诗及翻译比较

1.《拟行路难》(其四)和《蜀相》两首诗那一首诗更难翻译?

明确:《拟行路难》(其四)比《蜀相》更难翻译。

2.为什么《拟行路难》(其四)比《蜀相》难翻译?

明确:

1)从诗歌体裁来看,《拟行路难》(其四)是乐府诗歌,《蜀相》是律诗。

2)从语言色彩来看,《拟行路难》(其四)倾向口语化,《蜀相》书面色彩浓。

3)从句子成分及顺序来看,《拟行路难》(其四)句子成分相对完整,成分顺序符合现代汉语规律;《蜀相》句子成分省略较多,成分顺序倒装较多。

3.从《拟行路难》(其四)比《蜀相》两诗的翻译能总结什么翻译技巧?

1)诗歌翻译要求“大胆想象联想,小心补充调整”。

2)诗歌省略主语情况较多,首先要考虑补充主语。

3)对于诗句中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而诗句中又没有支配该名词的动词,则一定要补充出动词。

4)对于诗句的动词,如果找不到起所支配的名词,则一定要补充出名词。

总之,要将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要将诗句通过补充调整的方式,将翻译变成完整通顺的句子,这就需要“大胆想象联想,小心补充调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