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论述类文本阅读错误率高?
(2016-03-16 16:49:47)分类: 考试复习 |
为什么论述类文本阅读错误率高?
昨晚批改周练试卷,发现论述类文本阅读学生得分很低。3道选择题,大部分学生错了2—3道,错误率极高。其实,学生每一次这道题都读时很艰难,做时很纠结,得分时很低。
那么,为什么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错误率这么高呢?
那是因为,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向来争议很大。某一个选项,出题人认为是错的,但做题人可能没有发现;而另一个选项,出题人认为没有错,做题人又发现了其中的错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从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命制的过程来分析,也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一、命题人眼中的“原文”和做题人眼中的“原文”不同
一般来说,试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字数为1000字左右。这是做题人看到的原文,也是做题人答题的依据。但做题人看到的这个1000字左右的原文并不是命题人眼中所看到的“原始原文”,它是经过命题人删改的“二次原文”。
这是因为,命题人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符合出题要求的千字材料。所以,命题人一般要寻找一篇超过1000字的材料来作为出题的原始原文,然后根据出题的需要对原始原文进行删改,使之符合1000字。
这样一来,命题人眼中的原文和做题人眼中的原文就不完全相同,命题人和做题人眼中有两个原文。
发现这一点很重要。命题人看到的既然是完整的原始原文,那他理解原文意思时就必然从原始原文的整体上去理解,他很可能会把对原始原文整体理解的意思带入命题。而做题人并没有看到原始原文,做题人看到的是二次原文。于是,做题人就不明白那些在未删改的原始原文中出现,但删改后的二次原文中没有出现的意思。
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些选项里面的文字,学生认为它无中生有,而命题人却认为是对的。这是因为二次原文经过了增删,在增删后的二次原文中没有出现,学生认为它错了;而命题人在完整的原始原文中看到了,认为没有错。
二、命题人和做题人有不同的大脑
篇幅确定之后,就着手命题了。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求命制3道选择题,每道选择题4个选项,每个选项都要求来自原文。但又不能是对原文的简单复制,必须是对原文的改装。
之所以不能简单复制,一是简单复制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水平,因为简单复制学生很容易判别,无须过多时间对照;二是很难简单复制,因为有一些选项内容横跨几行,甚至横跨几段。
现在问题就来了,命题人为了出好一道选择题,必须命制4个选项,这4个选项要求3项正确,1项错误。那么,他在对4个选项进行改装的时候,一定要把1个选项故意改错,与原文意思不同;而另外3个选项进行改装时,不能改错,应该保持与原文意思相同。
命题人却没有料到,他自己认为没有改变原文意思的选项,做题人可能认为意思改变了。也许命题人也料到了,但命题人却很难控制,因为命题人的大脑和做题人的大脑也不一样。
从数量上来说,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一个人命制,顶多也就几个人命制,总是数量是是可数的;但做题人却不只一个,也不只几个,甚至多到是不可数。一个数量可数的大脑命制出来的试题,经过了数量不可数的大脑来理解和实践,由于时间所迫,水平有限,思维不同,有争执是难免的。完全有可能出现,命题人在改装试题时刻意关注了某一个细节,却可能忘记了另一个细节。
为了尽可能避免争议,提高命题人和出题人理解的统一性,以下几点意见值得参考:
1.命题人要严格依据二次原文命题,尽可能少地受原始原文的影响。这样一来,命题人眼中的原文和做题人眼中的原文就形成了很好的统一,做题人做题时就了完全完整的依据。
2.命题时增加一个做题反馈环节。那就是,题目初步命制以后,要拿给其他老师做,结合做题老师的反馈意见,对题目进行进一步修改,以进一步减少争议。
3.做题人做题时,要充分理解选项中命题人设置的明显错误改装,而不要纠缠于选项中命题人设置的非错误改装。换句话说,要对怀疑选项进行比较,找到错误最佳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