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第四单元 《别了,“不列颠尼亚”》:视角·背景·语言·抒情
(2016-02-04 17:32:24)
标签:
高中语文教育 |
分类: 必修教材 |
《别了,“不列颠尼亚”》:视角·背景·语言·抒情
《别了,不列颠尼亚》采用比较阅读的讲法是赛课逼出来的,否则可能还是用常规方法。
那是 10月26日周一下午,学校正式下发本学期赛课的通知。高一语文赛课本安排一名年轻老师打头阵,时间就在第二天(10月27日);我在后一周的11月3日,第二个。那位老师说时间太匆忙,准备不充分,于是申请推后,所以实际上是我第一个赛课。
这个时候安排赛课,其实让人很纠结。必修1的教学已结束三个单元,进入第四单元新闻报告文学,新闻报告文学素来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一直未予以足够重视。换句话说,最好的赛课文章已经过去,再没有什么好篇目。但赛课没商量,内容也要依进度。没得选择,只能硬着头皮上。
思来想去,第四单元只有《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篇比较适合赛课,篇幅不长,适合一个课时;内容相对熟悉,文本还好理解。倘在平时,《别了,不列颠尼亚》可能就按新闻的常规讲法上,分析新闻结构。但现在是赛课,不能完全按照常规来,总要讲出一点亮色和新意;也有备课组长和第一个赛课的压力。
但是,这篇文章的亮色到底在哪里呢?从10月27日决定用《别了,“不列颠尼亚”》赛课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
教材有一处不起眼的地方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地方是课文注释。课文注释①交待,《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100篇》,这就告诉我们这篇新闻是一篇名作(后查资料得知,它还获第八届中国新闻一等奖)。我当时想,如果能把它的名气解读出来,亮点也许就出来了。
那么,它的名气到底在哪里呢?带着思考和压力,我又读起文章来,不但阅读,而且朗读。有的时候,朗读更能让人集中注意力。经过反复多遍阅读朗读,我感觉这篇新闻在抒发感情时似乎在有意保持克制,它既没有明显地流露对英国结束殖民统治的嘲讽鄙夷,也没有鲜明地表达对香港回归主权恢复的过分喜悦。作者似乎在用一种优雅而得体的语言,委婉而含蓄地抒情。
作者为什么要有意克制内心的感情呢?这也许是这篇新闻成为名篇的重要原因。
带着这个疑问,我四处查找资料,最终百度到一篇教学设计,里面有一段话让我眼前一亮:“《别了,“不列颠尼亚”》记者说,写英国撤离香港,既不能喧宾夺主,只写中方,更不能对英国痛骂一顿,讽刺挖苦,但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在香港回归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
这段话印证了我的思考,特别是第一句话,印证了我的感觉。作者既要把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但又不能直接地表达,于是只能有意用一种优雅而得体的语言,委婉而含蓄地抒情。
而我还从这一段文字的第二句话里,得到了新的启发。“在香港回归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这无形中就提醒我们,“在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既有报道英方的,也有报道中方的,更多的是报道中方。这也很好理解,中国人报道中国主权的恢复,肯定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来报道。可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记者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报道的却是西方。我在想,也许报道视角的新颖独特,也是它成名的原因吧。
我猛然想到,也许可以找一篇当年报道中方的新闻报道来与《别了,“不列颠尼亚”》进行比较阅读。一中一英,比较阅读,视角不久立显吗?而且,比较阅读,很有新意。
但是,找哪家新闻媒体的中方新闻报道比较合适呢?当然是党报《人民日报》最权威。不久,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文章找到了,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视角的新颖独特已经解决了,但语言的优雅得体,抒情的委婉含蓄却不太好解决。
带着这个问题,我又继续查找资料。这次我专门到中国知网里去查找原创性资料,这个网站还是读教育硕士时知晓的。果然,知网里有一篇题为《新闻精品 尽在完美——对<</FONT>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文本解读》。作者是两个人,分别为青岛大学新闻学系主任、教授孔祥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02博士生万珂。
知网上的原创性资料就是不同,就是值钱的精品,的确有几把刷子。它们决不像网上的其他资料,东抄西转贩来贩去,令人生厌作呕。“他们(《别》记者)在前往香港采访前,就已经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查阅并细读了许多有关资料及书籍,对有关港督府修建的掌故、英国统治香港的准确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仪式等,都找到了准确的来历和出处。这样的背景材料在报道中随处可见”。当我读到这一段时,我欣喜若狂,异常兴奋,这正是我需要的,真是及时雨啊。这段话加深了我对《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历史背景的理解。这应该也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成名的重要原因。
带着语言、抒情、视角、背景四个角度,再将《别了,“不列颠尼亚”》与《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两相比较,思路清晰多了。
11月2日,基本构思完成。11月3日,上午在18班尝试,最后在确定下午1班赛课思路。
最后确定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赛课基本思路如下:
1.回顾新闻结构,理清文本思路,并专门抽出新闻主体——英国撤离香港的几个场景。
2.比较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下设三小问:(1)比较两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报道视角有何差异?(2)比较两文的背景材料,分析历史背景在新闻中的重要作用。(3)以两文的标题与结语为例,比较分析两文语言风格的不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小问,切入角度很好,实用好操作。而且,在分析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补充“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前面的状语成分,深刻体会“大英帝国”如何“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理解作者“语言优雅得体,抒情委婉含蓄”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