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题的解题思路
(2016-01-07 10:06:11)
标签:
教育高中语文 |
分类: 考试复习 |
对联题的解题思路
周一晚练做了一道对联题,以宽容的眼光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做得不错的。
对联题是好题,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体现语文素养。其实,最能体现语文功底,反映语文素养的题,除了对联,还有古文、古诗和作文。只是,倘若一份试卷全部由上述题型组成,那语文老师负担可就重了,难度可就大了。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批改试卷。
还是先来看题。
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上下两句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下面一句是根据荆轲的事迹写出:“易水悲歌,侠客提剑死知己。”
请根据樊哙在鸿门宴上的事迹写出下联,与之相对,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上联:易水悲歌,侠客提剑死知己。
下联:
一、审题
该题的引子还是很有内涵的,“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也比较人道,给了足够的暗示和提醒。“上下两句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这是对联特点的暗示;“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对联例子的提醒。这个暗示提醒已经很够意思了,不过稍显不足。一是文字太长,显得啰嗦;二是缺了一个重要的提醒,“意义相合”。
不要小看“意义相合”这个提醒,它才是核心提醒。因为,“上下两句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是常识,大家都已经有了这个认识和意识,无须多说。但是“意义相合”未必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意识到这一点,对联题就好答了。
引子还在继续,“下面一句是根据荆轲的事迹写出:‘易水悲歌,侠客提剑死知己’”;要求终于出来,“请根据樊哙在鸿门宴上的事迹写出下联,与之相对,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引子已够啰嗦,要求仍不简洁。
我们试着把这道题变得简洁一些:
“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对联上下两句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意义相合。
现有一副对联,其上句为:“易水悲歌,侠客提剑死知己”。请你写出下联,下联要求使用樊哙在鸿门宴上的事迹。”
原题126字,改题106字。看起来只是文字减少了一些,其实减轻学生的阅读时间,又突出了重要信息。
二、解题
解题前,要分析该题所给上联的代表意义,这很关键。
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易水悲歌,侠客提剑死知己”中的意义。“易水”,点明地点;“悲歌”是行为;不过要注意,他是“侠客”的“悲歌”;“侠客”是称谓;“提剑”是行为;“死知己”是目的。
看来,该对联的上联是写了某个人,在某一地点,做了什么事,出于何种目的。
明白了以上的意义代表,我们就好对出下联。因为,意义代表分析出来,限制性随之也出来。
三、答题
答题很简单,依据上联的意义代表,结合樊哙的事迹,用意义填充词语组合下句。
我们把解题思路用一个表格显示出来,也许更直观明了。
对联 |
地点 |
行为1 |
称谓 |
行为2 |
目的 |
上句 |
易水 |
悲歌 |
侠客 |
提剑 |
死知己 |
下句 |
|
|
|
|
|
下面我们把樊哙的事迹按照意义代表填充进下联。
对联 |
地点 |
行为1 |
称谓 |
行为2 |
目的 |
上句 |
易水 |
悲歌 |
侠客 |
提剑 |
死知己 |
下句1 |
鸿门 |
豪饮 |
壮士 |
持盾 |
护主公 |
下句2 |
鸿门 |
豪饮 |
壮士 |
拥盾 |
活主公 |
当然,这里要对《鸿门宴》,对樊哙事迹要求很熟悉。
到这里,我们发现这道对联题的限制性很强;限制性越强,会分析,难度就越小。这道对联题属于菜鸟级别。
四、拓展
这道题有一些拓展意义,意义在二:一是对联上下句的下部分,采用的都是人物+事迹的模式,这是概括文章内容的一个经典实用模式;二是对联的题材来自教材,这是一个好的启发。
我们可以把这道对联概括内容的模式运用到教材其他篇目的内容概括上,甚至是现代文:
1.达夫赴京赏秋景
2.元培演说勉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