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与逆风》作文审题立意
(2014-10-31 22:55:07)分类: 写作尝试 |
作文审题立意
一、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国画课,教授说:“画柳,要表现顺风的美;画松,要表现逆风的美;画牛,要顺风而走;画马,要逆风而奔。”
“那么画人呢?”学生问。
教授说:“王维低吟‘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时以顺风为佳;文天祥高歌‘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时的浩然之气以逆风为好。”
学生问:“有没有又顺又逆的?”
教授说:“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前一句逆风,后一句顺风。”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立意
1.材料主要是写一个学生与一位教授在国画课上的对话,对话以学生提问、教授答问方式展开。综合考虑,学生的问题应该是:如何通过风向(逆风、顺风)的选择来表现绘画对象(动物、植物、人)的美?教授对此作了辩证的回答,教授认为:风向选择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绘画对象的不同来决定。
从这一角度,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立意:
(1)寻找合适的最佳(风向)角度;(2)(风向选择)不受拘束,灵活变通;(3)(风向选择)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抓住事物(绘画对象)的特点,把握事物(绘画对象)的规律。
2.材料虽说是写学生与教授的对话,但教授应该是材料的主体,教授的回答应该是材料的主要内容。从教授的回答看,两个关键词“顺风”“逆风”反复出现,还有一个关键词“美”以近义词“好”“佳”的形式反复出现。另外,材料中学生问的一句“那么画人呢?”是一处转换,必须关注。
从这一角度,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立意:
(1)人生顺风有顺风的美;(2)人生逆风有逆风的美;(3)人生又顺又逆也很美。
三、材料出处
上国画课,教授说:“画柳,要表现顺风的美;画松要表现逆风的美;画牛,要顺风而走;画马,要逆风而奔。”
“那么画人呢?”学生问。
“王唯的‘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以顺风为佳。”
“文天祥的‘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以逆风为好。”
“有没有又顺又逆的?”
“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前一句逆风,后一句顺风。”
“人在顺风和逆风的表现,有没有当然的道理可以依循?”
“风大时,要表现逆的风骨;风小时,要表现顺的悠然。”
仔细比较作文材料与刘墉《顺风与逆风》原文,不难发现材料基本照抄了原文大部分文字,只在称谓上作了适当的增加使得材料更加文从字顺,连贯清晰。但在结尾处,材料却省去了原文两句话,即“人在顺风和逆风的表现,有没有当然的道理可以依循?”和“风大时,要表现逆的风骨;风小时,要表现顺的悠然”。
殊不知,这两句话看似字数不多,但实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若没有这两句话,文章谈的就是“作画”的道理;而有了最后两句话,文章主旨就有了超越,由“作画”而“做人”。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