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夯实语文基础知识,狠抓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012-10-02 08:55:41)
标签:
语文基础一个都不能少语文学习杂谈 |
分类: 杂感评论 |
根据学校安排,2011—2012学年上学期我任教高三(15)班和高一(8)班两个班的语文。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两个班的语文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高一(8)班,期末考试语文平均分全年级普通班第一,全班语文最高分116分名列年级第一,语文第二名112分也名列全年级语文前五名。
借学校布置老师就上学期教学进行反思之机,我想就高一(8)班的语文教学谈谈个人体会。
一、确立目标,夯实语文基础知识不放松
做老师的都知道,跨年级上课工作量很大;而我不但跨年级,还担任了班主任。按常理,我完全可以在教育教学上以高三为主,高一次之。但从一开始,我对高一的教学工作就丝毫没有放松。
高三下来的老师都知道,语文要拿高分,选择题非常关键;选择题要拿高分,前六题非常关键;前六题要拿高分,语文基础就一定要扎实。基于此,我从一开始就明确地把高一的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具体说就是坚守“字音字形、词语成语、标点病句、文言默写”四大阵地。我想,这个目标既满足学生语文考试的需要,也完全符合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大力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我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1、加强朗读背诵
朗读背诵是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实践证明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就会积累声音的语言材料。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博览强识的黄金阶段,朗读对他们来说特别有利。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朗读背诵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反复强调朗读背诵的重要性,并作了具体要求。一方面,固定朗读时间,增加朗读次数,要求学生不但早上要读、晚上要读,语文课前五分钟还要读。课前五分钟朗读是我们的首创,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本学期,备课组的老师都在推广。与此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做到“敞开胸怀,大声朗读”,以此提高朗读效率,增强自我信心。渐渐地,学生的朗读态度自觉了,声音变大了,内容拓宽了,兴趣浓厚了,记忆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2、高度重视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也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方法。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无论是阅读鉴赏,还是表达交流,都少不了积累这一基础环节。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因为所学内容不多,时间相对充裕,更是积累的大好时机。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利用课堂及朗读时间,拓宽积累内容,尽可能多地积累语文基础方面的知识和内容。除了教材中的课文,字音字形,词语成语,作文素材等也应该成为积累的重要对象。鉴于文言文和默写在考试中的重要意义,我特别强调学生积累文言文的重要文言现象,积累需要背诵的诗文篇目,以期为高年级的学习和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鼓励,注重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
高一上学期开设了九门考试学科,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倘若各科老师为了本门学科成绩的提高都相互争抢时间,这势必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我一直在思考:语文教学能不能不过多挤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而是注重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意识到精心备课固然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但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员而不是部分参与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其中,我认为有两点值得一谈:
1、加强引导,既教书又育人
教学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但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是不多的,很不容易。许多任课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对教书育人存在误解。老师们通常认为育人是班主任的事,自己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正因为有了这种误解,许多任课老师在课堂上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忽视育人功能。特别是在普通班,很多教师只管上课,从不管纪律。
其实,人为地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的做法是不对的。一方面,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身为教师既要认真传授学科知识,又要注重思想教育;另一方面,育人工作对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换句话说,如果育人恰当合适,必将有效促进教学。
教学中,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课堂上,我既注重传授语文学科的知识,也特别注重挖掘蕴藏在语文知识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性内容。同时联系学生实际,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仅学到了学科知识,思想境界也大有提升,课堂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效果也越来越好。
2、有教无类,一个都不能少
早在2000多年前,圣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一重要教育思想,意在告诉我们“教育不分差等”。这本来是一种正确的思想,理应为学校和教师所接受。但事实是,2000多年过去了,“有教无类”这一重要思想并没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在一个班特别是普通班当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得到各科老师的关注乃至特别优待,而学习成绩差、行为不规范的学生则经常会遭到老师的冷眼甚至挖苦、讽刺。
我以为这样的做法不但十分不利于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反而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让学生恐惧老师,讨厌学习。我经常鼓励学生,语文课上人人平等,每位同学都必须认真听课,每位同学都有提问的机会,每位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责任,不论成绩好坏,学习语文“一个都不能少”。
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学好语文,每次考试之后我都会要求那些基础特别弱,分数特别低的学生带上考试试卷与我面谈。面谈时,我会逐一询问了解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办法。
我深深地感觉到:面谈,让我和学生们的感情更进了;面谈,让学生们更信任我了;面谈,让我更了解了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了。慢慢地,学生更乐意学习语文了,语文课堂效果好了,成绩也就提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