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日一品第2408期书法·隶书·王兰海《七律·再咏魏征》

(2024-11-23 23:09:28)
标签:

每日一品

书法

隶书

七律

再咏魏征

每日一品第2408期  书法 · 隶书 ·
  王兰海《七律·再咏魏征》
    11月22日我的“每日一品”第2406期推出了王兰海先生的《七律·咏魏征》之后,感到意犹未尽。恰好又见王先生推出了《七律·再咏魏征》,我也就趁热打铁再次挥毫把它书写了下来。诗的全文如下:
七律·再咏魏征(新韵)
水舟之喻警钟鸣,直谏名臣数魏征。
肝胆忠贞能守正,言行坦荡敢持公。
十思敲定兴国策,一鉴悬明净世容。
绩伟功高谁不敬?千秋风范入琴筝。
注:
“水舟之喻”:用水和舟比喻君和民,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早的原文出自《左传》和《荀子·王制》。魏征常以载舟覆舟的比喻和隋亡的史训,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积德义,固国本。
“十思”:指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一鉴”:鉴:镜子。因魏征敢于犯颜苦谏,被唐太宗视为能纠正自己失误的一面人镜。《旧唐书·魏征传》:魏征薨,太宗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这首诗把唐太宗和魏征君臣往来的三个故事托出,并用三个“注”做了详细介绍,意在说明魏征对大唐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历史作用,说得非常准确。其实,这不过是九牛一毛,但“窥一斑而知全豹”。在我40多年前写关于魏征的毕业论文时,遍查新、旧唐书,尤其是记录君臣奏疏往来最为全面的《贞观政要》,我做过一次数量统计、分析,其中魏征的奏疏和太宗的批复占了绝大多数,且举足轻重,多数涉及国计民生,如前边提到的《谏太宗十思疏》;另有劝诫太宗规范自己言行的,如《十渐不克终疏》,例举了太宗十个方面的不当言行,言之凿凿,详尽分析其危害,循循善诱,简直就是一篇完美的论文,令人折服,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了“直谏”即“忠谏”的深刻道理。其中有数次进谏差点给魏征带来杀身之祸!最终还是由于太宗深明“君明臣直”之理让魏征化险为夷。诗中“一鉴”的典故里太宗把魏征看作是“三鉴”中的“一鉴”,即是对魏征的最高评价。
    在作者上首诗的最后两句“苦谏为国今有几?千年青史叹孤忠”,可说是发出了“时代之问”!在写这篇释文时我还是坚持这一观点。当今中国,太缺乏魏征这样的谏官了!所以,现在“再咏魏征”,提出了“绩伟功高谁不敬?”的呐喊,就是要继续借古鉴今,进一步说明:国家和人民需要魏征,时代呼唤魏征!
    这幅书法用四尺仿古洒金宣纸书写。
                           ——武锋(一峰)

每日一品第2408期书法·隶书·王兰海《七律·再咏魏征》

每日一品第2408期书法·隶书·王兰海《七律·再咏魏征》

每日一品第2408期书法·隶书·王兰海《七律·再咏魏征》

每日一品第2408期书法·隶书·王兰海《七律·再咏魏征》

每日一品第2408期书法·隶书·王兰海《七律·再咏魏征》

每日一品第2408期书法·隶书·王兰海《七律·再咏魏征》

每日一品第2408期书法·隶书·王兰海《七律·再咏魏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