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郑板桥《画兰》拓片

标签:
收藏书画郑板桥画兰拓片 |
我的收藏:郑板桥《画兰》拓片
这是挂在我工作室的一幅郑板桥的《画兰》拓片。是上世纪80年代我去西安开会时有幸参观西安碑林,在碑林服务部购买的,尺幅仅为66X30厘米。之所以收藏这幅拓片,是因为当年我就是郑板桥的“粉丝”了,曾经临摹过他画的兰花和竹石图,对他的作品情有独钟。
郑板桥(名郑燮),是 清代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冠县、潍坊县令,为官清正,政绩突出,屡被传为佳话。后客居扬州,以卖字画为生,并成就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诗人,是享有盛名的“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他擅写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载,自称“一生画兰,半生画竹”,成就最为突出;他工于书法,他的书法也是独树一帜,他向来主张学书法“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即师古而不泥古。他的书法用“汉八分(汉隶书)”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自成一家。且把书法融入绘画之中,使他笔下的兰竹等画作呈现出了抑扬顿挫的笔触,潇洒自如。如他笔下的这幅兰花,既运用了画兰叶“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的传统画法,笔触又十分明显,体貌疏朗,风格劲峭,潇洒大气,寥寥数笔,就把幽兰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加之郑板桥擅诗文,其“题画”尤为后人称道。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这里不得不引出一个概念,即题跋,这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字画、书籍、碑帖等前后的说明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但并无定论。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表达诗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言志,涉及内容相当宽泛自由,全由书画家自己写画激情的临场发挥。 题画位置也须按构图统一安排,以达画面的和谐统一。均追求画面与题画相互补充,以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锦上添花之妙。
我收藏的这幅画作拓片,题画用记事与诗文结合,因字数较多,书法把兰花的左、下、右方的空白基本填满,只在上部留着“气眼”。代表了他“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的创作理念。由于兰花与书法的笔调和谐一致,整体看并无壅塞之感,体现了他的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可以说这幅作品就是诗、书、画“三绝”的完美组合,堪称绝配。
现把这幅作品的“题画”文字抄录如下:
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板桥郑燮并题。印章两方:郑燮之印,板桥。
亲友们看完我对郑板桥这幅画作拓片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留下你的宝贵意见!
——武锋(一峰)